11月15日,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暨史前城址考古方法学术研讨会在禹会区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视角和不同观点给予禹会村遗址全新的解读。当天上午,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涂山风景区和禹会村遗址。“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区境内的涂山是大禹治淮基地,是禹娶妻生启之地,是国家的重要策源地。专家们查看了荆山、涂山隔淮河相望的地理结构,听取大禹文化在蚌埠的发展历程。
在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大家听取了考古进展情况介绍,并观摩遗址出土文物标本。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禹会村遗址被首次发现。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勘察和钻探。2007到2011年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近万平方米。202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垣进行了解剖发掘,揭示了北、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城垣内、外壕沟的结构。新发现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在学术研讨交流会上,专家学者对禹会村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及遗址的时代和性质进行了研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领队张东为来自各个省的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禹会村遗址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现状。
2017年以来,禹会村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考古发掘证实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双墩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定居,至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聚落规模剧增,人口集中化趋势明显,龙山文化核心分布区发现了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2020年,为响应“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启动,我们对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垣进行了解剖发掘,揭示了北、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城垣内、外壕沟的结构。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是淮河沿岸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化发展的典型代表,新发现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在学术交流中,与会专家学者为推动禹会村遗址的深入发掘及研究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和学术支持,以此次学术交流会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以禹会村遗址这个淮河流域的夏文化研究基地为依托,全面展开夏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