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风劲吹,创新之潮涌动,自贸区发展的巨轮已扬帆远航。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回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禹会片区成立以来,以创新发展为核心,以产业培育为支撑,全力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新思路、新跨越、新成绩谱写跨越前行的禹会篇章。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正式揭牌,禹会片区围绕蚌埠“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在禹会片区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区经济稳步增长。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完成9.1亿美元,占全市43.8%,居全市第一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7.8%,建筑业产值增长21.8%,三项指标居全市第二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4%,两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三位。
完善组织架构
夯实禹会片区发展基础
禹会区结合实际,成立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禹会片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起草了《禹会片区建设实施方案》、《禹会片区任务分解表》167项,下发《禹会片区承接省级经济社会管理事项的通知》等,为禹会片区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工作清单、定期调度等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禹会片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制度改革
争创禹会片区创新成果
禹会片区坚持制度创新作为建设核心任务,围绕产业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速释放制度创新红利。
以林长制改革省级示范区先行区为平台,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复绿、废弃矿山整治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建立涉林资源保护“五长五联”协作机制。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科大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九州云箭与上海八院合作,研发200吨级液氧甲烷补燃循环发动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深化放管服,简化审批事项,健全政务服务动态调整机制,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推动“照后减证”,落实精简材料便民制度316项。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禹会片区服务效能
禹会片区着力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便利快捷的开放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以及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政务服务大厅设置自贸区企业专窗,落实“一窗受理、同步审批”,全面实现企业登记等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高效服务模式。
建立片区企业“品牌创建库”、“创新平台培育库”、“高企培育库”,鑫源机电、方大水泥在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科创板成功挂牌,佳先股份顺利在全国股转公司新三板精选层挂牌。
依托人才建设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高科能源、丰原发酵等企业4人成功申报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中科米微、奥特纸箱机械、九州云箭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市“3221”产业创新团队。
充分运用省赋权事项下放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壹石通2万吨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能评通过自贸区审批。招商中心展厅投入使用,打造“荆涂淮河湾”文旅聚集地,服务禹会片区融合发展。
全力守住安全监管底线,以智慧监管和科技服务为支撑,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挂牌成立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官工作室、区人民检察院服务自贸区建设暨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整合各类诉讼职能,加强知识产权全方位综合性保护。
拓展招引渠道
打造禹会片区产业高地
禹会片区以工业强区为抓手,发挥产业基金引擎作用,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招引帝晶光电、鑫精合、长江精工等一批龙头项目。
围绕化工企业退市进园,提升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大力引进总部经济、大型商贸项目;中粮科技已入驻片区新办公地址、6万平方米高档酒店土地即将挂牌。围绕“数字禹会”建设,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互联网+产业;赤湾物流、禹联科技、金划算等新经济企业高质量运行。
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禹会片区与上海外高桥集团、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浦东软件园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建立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大湾区前沿基地、上海孵化创业基地驻点招商力量,推动跨区域联动,加强经贸考察合作。
推进平台开放
构建禹会片区联动格局
禹会片区围绕集聚优势,推进平台建设,提升开放势能,资源共享、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港口物流园建设。禹会片区与省港航集团深入对接,淮河(安徽)港航集团有限公司在禹会片区注册并入驻办公;依托蚌埠港打造淮河流域、皖北地区开放新平台,规划形成“一核两轴”的空间布局。
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结合禹会片区实际,起草《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方案》,优化各区域功能,重点推动B2C业务开展。大力引进宏坤绿道等带动效应好的跨境电商项目,打造“全流程、一站式、连锁化、低成本”的综合服务平台,聚品国际跨境电商展示中心已进场装修,明年初将全面投产运营。
推动综保区申建。利用政策优势,积极谋划“综合保税区”申建方案,努力实现“自贸区+保税区+综试区”政策叠加驱动模式,推动片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瞄准未来路径
吹响禹会片区“先锋号”
持续推动平台建设,加快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要素供给,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港口淮河流域集装箱枢纽和皖北地区开放新平台发展促进作用,依托1.8平方公里腾空土地,积极推进港口经济区建设,扶持壮大一批优质外向型企业。进一步提升禹投集团融资能力、投资能力和开发能力,用多平台联动推进禹会片区高质量发展。
持续开展赋权承接,牵头做好省级特别清单206项,市区级经济社会管理事项151项赋权承接工作,充分释放自贸区自主决策、制度创新、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活力。
禹会片区将继续在市自贸区管委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明确方向路径,吹响争当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先锋号,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禹会贡献禹会片区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