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推荐“胡门少林大洪拳”“花鼓灯”“泗州戏”市级传承人5人申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举办花鼓灯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推动非遗保护人才培养;推进非遗文化特色资源库建设,加强数据库内容填充,对进入国家级和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视频、文字记录等方式,实施抢救性采录、数字化管理。
非遗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组织各类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点宣传展示活动23场,充分利用节庆日推动非遗项目活动与居民生活深度融合。在朝阳一小、三小开展“非遗进校园”展演展示活动4场,受益学生400余人;在区图书馆开展“非遗走进图书馆—让文化印记代代相传”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非遗传承发展更具活力。今年9月,该区创编的安徽民间舞《永远的花鼓灯》代表安徽省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组织辖区非遗项目花鼓灯、虎头鞋、草编、糖画、砂陶工艺传承人在禾泉农庄为前来我市参观考察的“海峡两岸(安徽)旅行商大会参观团”展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