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禹会区紧扣省、市“精康融合行动”要求,以“专业支撑、精准服务、多元协同”为路径,系统推进社区康复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夯实基础:专业配置强支撑。禹会区聚焦“介于医疗机构与家庭”的功能定位,2022年以来,综合考量业务能力与场地条件,先后分别在钓鱼台街道喜迎门卫生服务中心、大庆街道安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纬四街道秀水社区、张公山街道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中心、朝阳街道兴光社区5个点位建成标准化康复站点。站点内设康复活动区、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配备精防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形成“硬件达标、服务专业”的基础支撑,为患者提供精神慰藉、生活技能训练、药物管理等“一站式”康复服务。
精准施策:靶向服务提质效。针对服务对象需求差异大的特点,禹会区建立“街道摸排—社区登记—动态建档”三级筛查机制,组织网格员逐户走访,精准采集病情稳定患者及监护人信息,建立“一人一档”动态台账;结合患者病症与康复阶段,“一对一”制定康复方案,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目前,全区已完成登记建档231人,覆盖服务对象176人。
协同联动:多元参与扩效能。禹会区创新“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家庭”协作模式:以康复站点为中心,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支持;依托社区网格动态跟踪需求;引入社会组织策划主题活动丰富形式;引导家庭参与日常照护强化情感支持。通过多方联动,累计开展康复治疗服务420人次,初步构建“家庭为基础、街道为主体、中心为平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直面短板:优化路径促长效。尽管成效显著,禹会区仍存在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内容单一、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将重点三向发力:扩容供给,通过培训专兼职人员、引入志愿者队伍提升覆盖能力;丰富内容,增设社交训练、职业培养等个性化项目;加强宣传,通过案例分享消除偏见,推动家庭主动参与、社区包容支持,切实将康复成果转化为患者融入社会的实效。禹会区的实践表明,做好精康服务需以“精准”为核心、“协同”为关键、“长效”为目标,通过体系化建设与服务创新,助力患者“走得出家门、融得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