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发改委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禹会区发改委2017年工作总结
及2018年工作计划
2017年,区发改委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突出项目工作主线,聚焦“五大行动”,提高执行力、争当经济工作“排头兵”,认真履行部门职能,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7年主要工作
(一)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升
切实加强全面科学监测,强化分析,研究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预计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5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产值实现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4亿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664元,增长11%。
(二)项目工作实现大突破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国家政策投向,扎实做好项目谋划、项目争取和抓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强化项目谋划编制。围绕全年投资目标,会同各部门编制2017年全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10个,总投资694.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689.29亿元。纳入省大专新项目库44个项目,总投资约213.19亿元;纳入市3461项目库43个,计划总投资261.77亿元。突出重点项目引领,着力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全区共谋划重点项目27个,总投资184亿元。
二是推进计划新开工项目。牢牢抓住项目工作主线,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驻点推进,形成示范效应;组织集中开工3批次,截至10月份新开工计划新开工项目38个,计划总投资153.77亿元。柴油机厂棚户区安置房项目已封顶2栋单体;同建商务大厦、禹会区双创中心项目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下半年竣工。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项目、赛特年产12万立方米新型装配式建筑构件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三期工程项目、蚌埠港马城作业区中宏码头工程项目、马城特色小镇(美好镇区建设)、建华新型建材生产线项目等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建设;马城新区安置房项目、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项目、绿色生态建筑产业项目、望淮名城东苑商业综合体项目等项目基础施工。
三是统筹做好项目督办工作。严格落实“四督四保”要求,狠抓项目全程管理。围绕“优质、安全、廉洁、高效”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每周一次项目调度会,每月一次项目推进会,共召开项目调度会56次,项目推进会12次,印发项目督办清单23期,累计督办事项335项。
(三)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我委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项目建设工作力度,根据国家资金投向,积极组织教育、交通、卫生、水利等方面项目与上级发改部门对接,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扶持,截止今年10月底,共争取各类资金支持1.283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9400万元,具体包括柴油机厂安置房项目3000万,马城安置房项目2300万,禹都新天地安置房项目4100万;马城医院专项建设基金3360万;为冠宜箱包和高科能源两家公司争取皖北贴息78万。这些项目资金的成功争取,为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物质支撑,并有助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最终落实。
(四)全力做好牵头协调,稳步推进重点改革。
我委承担了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2个方面4项重点任务,目前,全部按照任务要求启动,完成或持续推进。
区级非参公事业单位车改工作全面开展。按照市发改统一部署,我委于2017年年初开始进行我区非参公事业单位车改数据统计摸底工作。完成了全区非参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车辆信息、人员信息和公务交通总支出等信息的摸底登记工作。
新型城镇化改革扎实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目前我区强力推动马城美丽乡镇建设。投资4亿元,为禹会区马城镇镇区及黄郢村建设六条道、三个停车场、两个游园和三个公益性设施建设。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为贯彻落实市政府文件精神,我委牵头,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编制了《关于2017年禹会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方案》。以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反映出我区的工作特点,又较好地体现出贯彻落实市政府文件精神,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更加突出针对性。
(五)牵头制定禹会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方案,奠定发展基础。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围绕“两个中心、两个全面”建设,在理念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布局上坚持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在实施上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在体制上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确保“创新发展有优势、协同发展有后劲、绿色发展有潜力、开放发展有机遇、共享发展有基础”,保障五大发展见行动出实效,我委牵头制定了《禹会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禹会区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贯彻实施<禹会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禹会区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专项小组》、《禹会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工作推进机制》、禹会区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架构及职责》、《禹会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任务清单》等一系列文件,
(六)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推进。
一是加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对党支部进行了调整,成立了发改科技党支部,强化了支部政治功能,落实服务功能,实现“组织设置更加科学优化、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场所功能更加务实管用、工作载体更加形式多样、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工作业绩更加突出有效”的目标。制订了党支部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突出支部在这次学习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和先锋作用;定期召开支部大会,组织上党课。二是注重宣传教育,深入落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机关党工委的统一部署,我委迅速召开了支委会,全体党员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和《准则》《条例》,组织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宣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及时收集整理和报道学习动态,反映学习情况。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共梳理整体清单35条,完成整改33条。三是丰富学教内容。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组织党员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接受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7年,我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把握宏观政策和研究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参谋助手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项目包装、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委将深刻剖析,查找原因,主动作为,务实工作,认真推进问题解决。
(一)做好综合规划工作
一是加强经济形势分析调度。根据我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市级下达的任务,加强对全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计划。做好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项目工作、向上争取资金等指标调度,力争指标争先进位。加强政策分析研究。在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
(二)聚集项目攻坚,不遗余力稳定经济增长
抓好项目储备,努力培育投资增长点。围绕社会事业、文化教育卫生、城镇基础设施及旧城改造、商贸服务业、重点产业、农林水利,全方位、多层面谋划储备一批真正发挥地方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富有投资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谋划项目储备达500亿元以上。全区实施重点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771.2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312.15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213.51亿元。前期工作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245.6亿元。纳入省大新专项目库6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422.08亿元;纳入市重点项目库70个,计划总投资427.15亿元。总投资3亿元的中粮总部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柴油机厂B地块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禹会区四馆建设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等尽快开工建设,形成有效投资。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专项建设基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建设,推进PPP项目取得成效。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保障项目要素配置,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再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新高潮。
(三)扎实做好改革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中央的改革方向,坚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协调有序推进改革创新工作,释放新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重抓好政务服务框架建设工作,实现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谋划实施一批PPP项目,撬动民间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安徽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实现农村共享城市技术创新成果,统筹城乡科技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提高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以蚌埠科技园、小微企业园、禹会“双创中心”为孵化载体,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为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载体和平台。
(四)加快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协调开展服务业重点项目谋划,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做好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依托马城新区的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专用智能设备等行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积极做好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帮助企业提升产能,做足存量。
发改委上下将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区党风廉政建设水平,提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勇气,提升全局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锐气,努力实现发改工作全面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