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我区冯派花鼓灯艺术的建议答复

发布时间:2021-07-05 18:21来源: 禹会区文化和旅游局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发文字号:禹文旅﹝2021﹞28号         签发人:史丽丽

 

 

 

关于禹会区第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5号建议的 答 复

 

冯金鼎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我区冯派花鼓灯艺术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您的这一建议提得很好。花鼓灯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也是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做好花鼓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提升禹会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内在需要,也是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禹会区是蚌埠花鼓灯的主要播布区,以禹会区马城镇冯嘴村为代表的冯派花鼓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现已成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是蚌埠市和禹会区标志性的文化形象之一。近年来,禹会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多措并举,加强了对辖区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使我区花鼓灯尤其是冯派花鼓灯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享誉海内外。

三、2004年,花鼓灯艺术跻身于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40个试点项目行列;2005年,禹会区冯嘴村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在禹会区文化部门的组织和扶持下,以冯嘴村的冯派花鼓灯艺术团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文化活动和演出、比赛,获得各种奖项30余次,提升了禹会区的知名度并成为蚌埠市的文化名片。

四、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由市领导领衔的市、县(区)、乡、村四级花鼓灯保护组织网络组建,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和工作运行机制,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加强传承队伍建设。禹会区政府建立了花鼓灯保护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对辖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分别发放10000元、6000元、5500元生活补贴,并根据花鼓灯的保护传承和开展活动的情况适时对花鼓灯队伍和传承人给与一定资金的扶持。各项创新措施和模式的叠加使花鼓灯的示范效应正在释放,不仅让花鼓灯名扬海内外,而且让世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推进了花鼓灯从文化资源上升到文化品牌,从文化遗产上升到城市精神的过程,为花鼓灯的保护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五、进一步加强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锣鼓班子和花鼓灯演员,使花鼓灯保护更具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禹会区通过组织开展花鼓灯进校园,将花鼓灯艺术在校园中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禹会区已拥有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冯嘴村花鼓灯传习所和花郢小学,这两个花鼓灯传习基地均由冯派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授课传艺。

六、花鼓灯的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文化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领导,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当前,禹会区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区文化部门牵头,各乡镇参与的花鼓灯保护体系已逐步形成,区文化和旅游局具体负责研究花鼓灯艺术保护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指定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为专门保护的实施机构,安排各乡镇专人负责,并将传承人的传承工作纳入考核,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格局。

冯派花鼓灯,不仅是禹会区一张闪光的文化名片,而且也是我区招商引资和开放发展的亮点,只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加强保护与传承,坚信未来的冯派花鼓灯这朵奇葩将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您对政府文化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

联 系 人:张冰

联系电话:13955257606

 

 

 

 

 

 

 

 

 

禹会区文化和旅游局(盖章)

2021年5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