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多点发力,推进公共文体服务创新发展
一是巩固提升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公共文化空间初具规模,提升打造区图书馆、观澜御湖书苑2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及马城镇文化站、长青乡文化站2处乡镇公共文化空间,经省市评验,获评一级空间1个,二级空间1个,三级空间2个。图书馆新馆主体设计已定,现正制定内部装修方案,现已开工建设。体育设施全覆盖,今年以来,为辖区各乡街配备乒乓球桌、(智慧)健身路径、篮球架、儿童拓展器材等50余件,成立6家体育协会,建成口袋体育公园1个,百姓健身房2个,成功申报健身步道1处,全面助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二是着力构建高品质文体活动体系。持续推进文化惠民,订单式开展“送戏进万村”36场,实现村庄全覆盖;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308场,累计服务15000余人次,联合区教育局开展爱国主义电影放映98场,累计服务18000余人次;结合“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季”及节庆活动等开展线上、线下阅读活动270余场,累计参与12000余人次。举办“四季村晚”“温馨蚌埠 欢乐珠城”“我们的节日”“全民健身”主题活动等品牌文体活动、节庆活动114场。组织选拔我区90名职工运动员参加蚌埠市首届职工运动会,共覆盖8个大项、32个小项;组织少儿美术作品参加“安徽省少儿书画大赛”,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1个“优秀奖”;组织广场舞作品参加“大地欢歌 舞动江淮”蚌埠市广场舞比赛,获得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三是持续推动非遗及文物保护工作。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对我区21处文保点位进行全覆盖摸底排查、登记上报。严格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定期对我区文物保护点和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督查,截至目前,已开展8次实地督查,发现隐患3处,并全部落实整改。规范文保员巡查机制,同步做好巡查记录,截至目前,已完成巡查260余次。建立“非遗特色资源库”,对各级非遗项目文字、实物、影像等资料按照存续状态和级别实施分类和分级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会3次。全面宣传非遗文化,组织各级非遗项目参加2024首届花鼓灯新春抵灯会、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安徽省首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示范交流展示活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非遗美食展等对外交流展示及非遗“六进”等特色活动17场,非遗精品线上展示活动31场。
(二)加强协作,推动文旅融合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培育。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工作小组,与成员部门加强协作,持续推进“双招双引”项目进展,今年以来,接洽招商引资企业十余家,上报文化旅游签约、开工、投产项目4个,已纳统项目2个。做好文旅体行业“投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跟踪掌握本辖区内文化、体育招商项目,做好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新增文化行业入库项目1个,为禾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预计年底新增项目一个,为禹会区市民活动中心项目,投资额1.7亿元。
二是深化文旅融合。认真贯彻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有关指导意见,深挖文化资源,组织保障“大禹文化周”“啤酒龙虾嗨玩节禹会区分会场”“茶文化交流会”“第二届文化旅游美食季”等系列文旅活动有效开展,吸引游客达70万人次。组织辖区旅游景区、企业、民宿等参加“第二届‘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甬蚌旅游惠民季”“毕业季文旅优惠活动”“蚌埠体文旅嘉年华”等文旅体惠民活动十余场,推荐文旅产品百余件。邀请“春游江淮”记者采风团队、知名主持人周群“皖上好”团队对辖区涂山景区、禾泉农庄、张公山风景区进行采风宣传,持续扩大禹会文旅影响力。完善“文旅特色资源库”建设,对禹会文旅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利用,精准提供各类文旅资源信息。联合区委宣传部拟制作20期“禹会记行”节目,利用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对禹会区文化旅游资源全方位宣传,目前已制作完成2期。配合推动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立专班,邀请专家指导,细化推进方案。推动红色旅游区项目建设,完成黄柏郢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设及设计布展。推动涂山民宿集群建设,已建成运营民宿12家,在建5家。促进研学旅游发展,组织花博园、天河之星等4家企业参加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其中天河之星、禾泉农庄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三是加强品牌创建。组织禾泉农庄、涂山景区、不惑凡间、禹荟里等景区民宿街区参与“安徽省最干净景区景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皖美民宿”“安徽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申报等品牌申报。2024年,花间集舍获评省级“皖美金牌民宿”,为蚌埠唯一一家,禹见·途山宿、榴礼雅舍获评“皖美银牌民宿”,禹榴源客栈等3家民宿获评市级精品民宿,8人入选市级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帮助企业获得上级文旅产业奖补资金37万。禾泉小镇入选“全省乡村康养发展十大案例”,禾泉文明旅游案例入选“第一批全省文旅旅游宣传引导典型案例”,禾泉品牌故事《荒山 金山 靠山》获评蚌埠市第二届质量品牌故事大赛三等奖。禹荟里入选全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涂山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估,正式列为4A级旅游景区创建单位。
(三)真抓实干,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作用。今年以来,全区发布反诈、防溺水、乡村振兴、交通安全、秸秆禁烧、生态环境保护等信息4000余条,全年应急广播终端在线率始终保持90%以上。持续推进20户以上自然村的应急广播补点工作,预计年底为2个乡镇新增62处应急广播终端点位。二是优化提升广播电视服务。联合区民政局、中广有线开展“重温经典”频道进养老机构工作,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优质广电服务,已完成全区17家养老机构信号接入全覆盖。三是持续开展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全年召开专题部署会3次,联合相关部门检查各类商店30余家,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调查、宣传、拆除集中行动21次,累计出动人员100余人次,日常发放、张贴宣传单3000余份,已拆除非法卫星接收设备108个。钓鱼台街道迎宾社区、大庆街道锦绣社区、朝阳街道红旗里社区、张公山街道锦江社区等4个社区成功创建“无‘小耳朵’社区(村)”称号。
(四)齐抓共管,推动文旅体行业安全规范发展
一是筑牢安全防线。开展党组理论中心组安全生产学习6次,专题会议动员部署8次,文旅体行业安全生产会议1次。开展行业企事业安全教育培训4次,覆盖130余人次。组织辖区文旅体企事业单位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安全生产专项宣传10余次,利用“禹会文旅”微信公众号、文旅行业微信群发布消防、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提示、灾害天气预警等信息170余条。在春节、“五一”“大禹文化周”、寒暑假、国庆等重点时段深入开展督查检查20余次。
二是深化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结合“拆窗破网”“畅通生命通道”“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燃气管道专项治理”“合用场所”火灾防范等行动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安全生产隐患库,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闭环管理,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动态清零,全年开展各类专项行动8次,覆盖行业企事业单位150余家,整治安全出口、逃生通道等问题隐患5处,发现重大事故隐患3处,已整改完成2处。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应急、文化执法等部门,邀请安全领域专家,对景区玻璃栈道类项目、观光车、演出活动等进行专项检查、座谈4次,检查出一般隐患38项,整改37项,整改率97.4%。
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今年以来,对景区景点、娱乐场所、旅行社、校外培训机构等百余家行业单位,从制度规范、经营管理、文明旅游等多个方面开展督查检查、宣传教育60余次,发出整改事项60余条。完成企业营商环境诉求10件,满意率达100%,按月走访包保企业,开展文旅行业“禹您有约”企业家恳谈会,收集企业诉求,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组织开展艺术、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安全教育和平台业务培训各一次,开展部门联合检查5次。联合区市场局对文旅体行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1次。协助蚌埠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起,移交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线索1条。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区图书馆新馆项目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指导,着力建设文化气息浓厚,地标显著、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业务培训,发挥区文化馆“蚌埠市剧目创作基地”资源优势,加大文化活动业务指导力度,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按照蚌埠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扎实推进全区体育设施建设、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协会注册、国民体质检测等工作,有效提升我区体育水平。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推动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禹会村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设申报,进一步展示遗址内容,将文化历史与旅游有机融合,深度挖掘文物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做到文物保护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协调统一。加强对文化馆非遗特色数据库内容的填充,做好非遗采录和数字化管理工程。
(三)努力形成行业安全监管合力
通过业务培训、现场走访、集中座谈等方式,加大市场主体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合法、规范、安全经营意识。加强对景区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培训指导,对举办优惠活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加强人流量监测,做好安全预案,不断提高景区服务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体育类教育培训机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新兴文旅项目等薄弱环节的监管监督。
(四)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深入发展
积极推进涂山4A级旅游景区创建,在创建期内根据相关标准,按计划推进创建工作。深挖大禹文化、淮河文化、花鼓灯文化等文化内涵,结合《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编制报批,做好文旅项目包装,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支持禾泉小镇等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努力将涂山景区、花鼓灯研学基地、黄柏郢红色教育基地等连点成线。结合涂山村等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及特色农产品、地域文化知名度,持续推进景区化村庄创建。将非遗活动、文化演艺、研学旅游、体育赛事等进行多业态融合,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在特色街区、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上持续发力,持续指导乡街、景区景点、旅游民宿等开展“精品主题村”“精品名宿”“旅游休闲街区”等品牌打造,助力禹会品牌提升。
禹会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