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城镇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2015年1月马城镇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邵会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马城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凝心聚力,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4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一年,是十二五计划攻坚之年。一年来,全镇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生改善为重点,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目标,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划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大成绩。
(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增长5.77%;财政收入4208.22万元,增长14.54%。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增长52.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增长15.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4元,增长10.87%。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二五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镇干群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真抓实干,积极打造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全镇上下形成“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事事关系马城发展”的共识,牢固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招商引资者是罪人”的理念,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以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诚招广大客商。通过努力,我镇已与投资1.2亿元山东临沂通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签约工作,恒天集团总投资2.5亿元的马城货运码头项目正在深入推进,三江股份、方园机电、建筑产业园等投资项目即将落地。
(三)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镇是产粮大镇,全镇耕地面积9.5万亩,2014年粮食总产量4.23万吨。全镇流转土地面积4.23万亩,涌现一批种粮大户,争取了一批农业综合配套项目。受益面积2.8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即将全面建成。新增金海种业、孔津湖农业开发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龙达农业、鸿恩草鸡等47家农业合作社规模壮大。孔津湖泥鳅等农产品参与农交会,远销海内外。全年新增植树面积2500亩。小麦“一喷三防”实现全覆盖,农业增收增效成果显著。
(四)马城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坚持规划引领,马城镇(含天河科技园)总体规划获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实施大洪山封山治理,严打非法采石、采砂,取缔了大洪山林场境内26家采石破碎场,拆解采砂船60条,保证淮河水道安全畅通。安置房建设扎实推进,20万平方米马城新村建设规划通过评审。防控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区、镇、村三级巡查督查网络已经形成,日报告、周点评、月考核机制逐步建立,有效遏制了违建的势头。畅通工程全面实施,206国道一级公路建设征迁工作全面启动。总投资近1500万元的马孝路、广德路两条道路主体已完工,有望2015年春节前通车。马城公交枢纽完成选址,新区污水处理、供水、供气、雨污排涝等综合配套专项规划编制完成。
(五)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规范城乡管理。坚持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建立了镇治安巡防大队和村治安巡逻小分队,坚持夜晚治安巡逻,有效地减少各类案件的发生,确保了重点项目在我镇的顺利实施。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带班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严格执行《信访条例》有关规定,建立经常性信访工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征地、拆迁、特殊群体及信访老户的诉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有效地防止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我镇代表全区接受市安委会年度考核,并获得好评。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老龄、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强化青少年思想引领工程,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已初步建成,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及时救助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民参合深入人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和扩面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广场舞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保护工程通过国家级验收,禹会禹墟遗址得到专家认证。我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2014—2016年度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扎实开展。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继续推进,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殡改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移风易俗逐步深入人心。设立马城镇为民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12类53项便民服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更加规范。
(七)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新政策,形成新优势,推动新发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2014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镇党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位代表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镇政府,向关心支持马城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欣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缺乏带动效应明显的大项目,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刚性支出逐年增长,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能力仍需加强,政府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距离人民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能力,加快发展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迎难而上、砥砺奋进,让马城新区建设更加出彩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从全国看,伟大的中国梦深入人心、催人奋进,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是经济发展的总基调。从全省看,促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改革创新、主导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等十个方面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从全市看,大建设、大发展以及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战略成效逐渐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开拓奋进,用好用活镇内资源,加快推进马城新区建设步伐。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经济转型和提升发展质量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完成“十二五”计划,认真做好“十三五”谋划,坚持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好中创优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为落脚点,深入推进产城一体,全力推进马城新区建设。
2015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1%;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出生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以内。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保增长必须突出工业这个核心,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做大规模。以禹会马城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引进符合禹会区产业定位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做好招商引资的规划工作,促进我镇工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紧谋划孔津湖综合整治项目。动员群众筹资筹劳,认真实施村村通项目工程。完成高标准农田验收工作。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进度,整合资源规范敬老院建设。用好饮用水项目资金,使之成为一项群众放心的民生工程。抢抓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省、市级农业项目投入,推进独山河生态林业观光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大洪山生态利用和环天河林带建设,全年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000亩。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对种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引进全国著名龙头企业,大力扶持种粮大户集约化发展。加快大洪山林场发展步伐,促进孔津湖泥鳅养殖基地等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三)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实施,扎实推进马城新区建设。马城镇作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蚌埠市重要的中心镇,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实施马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排水、通讯、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配合区政府对接经纬纺织机等项目,打造马城新区产业承载平台。启动马城新区安置房建设,实施206国道拓宽改造和马城公交枢纽项目。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把冯嘴、马城水稻良种场分别打造成生态旅游、文化休闲观光、户外运动采摘、特色农业种植的示范村。绿化大洪山,最大限度挖掘造林绿化潜力。做好“绿水”项目编制,深入实施天河退网还湖保护环境工程,把“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与城乡文明创建、“青山绿水”项目有机结合,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全面推动村庄整治工程,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强化防控违巡查,做到新生违建及时发现,及时拆除,创建10个无违建村。
(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托马城中学,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身运动水平。突出发展花鼓灯艺术,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依托天河、禹墟、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等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积极引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巩固提高初级卫生保健,认真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下大力气整顿医疗、药品、食品卫生市场,保证人民群众的医疗、用药和食品安全。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严格执行单独二胎政策,加强队伍建设,严格管理,强化服务,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服务水平。
(五)创新社会治理,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制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抓好隐患排查和矿山整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推行“一二五”工作法,进一步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更好的推行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工作,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全面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依法做好综治信访稳定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严格实行信访包保责任制,明确责任,变上访为下访,多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各位代表,科学发展,富民强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欣慰,展望未来,任务光荣而艰巨。站在新的起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推动马城发展,为十二五完美收官、建设美好马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