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蚌埠市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7-03-31 09:17 来源:禹会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总体情况

2016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决策部署,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转促行动计划为抓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紧抓转型升级,综合经济稳中有进

全区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产值实现增长11%;财政收入15.37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收入10.61亿元,增长2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亿元,增长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增长12.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亿美元,增长19.7%;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居全市首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8328元,增长10.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174元,增长11%

(二)紧抓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更大活力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化改革工作。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推行行政审批许可权“两集中、两到位”,全区73项行政审批项目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并在全市率先推行乡镇、社区统一的公共服务清单。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完成宋滩、郑郢、八里桥村改居试点改革工作,大洪山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按时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马城镇中心卫生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与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合作共建“军民融合共建医院”。市容环卫市场化改革创新推进,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移交道路面积278万平方米。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活力,徽商银行6.45亿元城镇化基金、建设银行95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农商行8100万续贷资金投入区域开发建设。禹会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一家安徽省信息消费示范区。

以强烈的大局观推进政策研究。制定《禹会区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意见》、《禹会区大力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以及《<禹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八个实施方案》、《禹会区奋力推动五大发展见行动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统筹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

以敏锐的前瞻性加强创新工作。贯彻落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政策,全面推进辖区创新工作。全年新增专利申请790件;新增全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单位3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6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5%R&D(研发)经费5亿元,R&D(研发)人员3500人年;累计获得自主创新类资金460万元。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通达汽车零部件、奥特纸箱机械、蚌埠龙泰消防有限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蚌埠学院、安徽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加深合作,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禹会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和安徽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

(三)紧抓产业结构调整,调转促成效显著

大力实施调转促“486”行动计划,努力推动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加速构建具有禹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1亿元,增长12.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4%,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户,成为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28亿元,增长11%。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借力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新港物流园区,加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商贸经济日趋繁荣,金域蓝湾、荣盛时代广场、银河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基本建成;合百大(禹会)商业中心、金街口商业步行街经营业态日趋完善。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预计一产产值90755万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9.1万吨。投入约3000万元实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申报成功省级示范社1家、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社1家和示范家庭农场3家;培育“赵其瑞大米”、“炳群的杭白菊、莲藕”、洪涂石榴专业合作社石榴等特色品牌5个。

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禹会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已有总投资逾30亿元的19个工业企业入驻,建成投产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0亿元,成为全区工业增长的有力支撑。

西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有序推进,指导佰仕化工、新黄山玻璃等18家工业企业制定退市进园方案。利用化工搬迁企业原址土地,谋划建立皖北综合保税区、工业物流园和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园,构筑蚌埠对外开放大平台。

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全面启动文化强区和旅游品牌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大禹文化旅游区、民俗文化旅游区、水文化旅游区和红色文化旅游区。完成长青乡申报省级旅游优秀乡镇和宗洼村申报省级旅游优秀示范村工作,涂山人家、月亮湾等5个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禹会区花郢小学被文化厅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教育传习基地。

(四)紧抓项目攻坚建设,经济支撑不断增强

认真落实重点项目“四督四保”,成功开展禹会区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活动,实现集中开工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推进一批项目、谋划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竣工一批项目目标。新开工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集中签约12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11亿元。顺利推进3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亿元;谋划项目51个,计划总投资281.8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3个,获批资金1.47亿元;竣工投产项目3个,完成投资5亿元。完成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61亿元,增长5.17%

总投资10亿元的金域蓝湾、总投资2.2亿元的万象新天等商业综合体、总投资超10亿元的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总投资5.65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二期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市民政园开工建设。总投资5亿元年产12万方PC构件项目、总投资3亿元年产1.5万吨空心玻璃微珠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二中禹会实验学校即将开工。总投资3亿元,与巨人网络公司合作的光荣使命红色数字场馆及旅游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淮河水运中心项目正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及前期工作。以复建“二马路”商业街区为重点,投资30亿元的蚌埠新二马路旅游文化街区项目已完成概念规划。

(五)紧抓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稳步推进老城区提升改造,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总投资约1.4亿元,先后实施了老旧小区基本改造项目、样本点小区建设项目、老旧小区零星工程项目、老旧小区民生工程提升改造项目等多项老旧小区改造,打造18个示范小区。纺南住宅小区项目、滨河西片区12号地块(三期)等重点项目有序实施,全区完成拆迁面积53.27万平方米。重点片区开发加速推进。滨河西片区131418号地块、锁厂地块顺利出让,滨河西片区8910号等地块正与意向开发商洽谈;安置房累计开工8372户,竣工7123户,分别占全年任务的209%158%。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总投资15亿元的206国道改造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总投资2亿元的马城自来水厂即将投入使用。供热、供水、供电、燃气等管网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加强城市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前进路、金厦农贸市场、金域名城金街口等重难点区域整治初见成效,辖区市容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六)紧抓绿色高效,生态环境全面提升

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秉持“创建低碳城市、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全面促进涂山风景区、天河景区、禹墟文化等禹会优秀文化旅游资源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强化“三线三边”整治,加强大洪山森林公园、涂山风景区等景点的生态保护,持续开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活动,加大天河、淮河等主要河湖两侧植树造林力度,构建沿河沿湖生态廊道,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目前禹会区森林覆盖率达18.57%,林木绿化率达23.53%,活立木蓄积量达43万立方米。

(七)紧抓和谐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扎实推进27项民生工程。推进创业就业,新增就业7500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城乡居保参(续)保缴费人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目标任务参保人数、新农合参合率、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等各项民生工程任务均超序时进度完成。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获省优秀等次“四连冠”。成功举办第三届禹会区涂山禹王宫庙会,游客人数突破10万人次。禹会区图书馆挂牌成立,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马城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2014-2016年度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攻坚行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化平安禹会建设,持续开展公安“双提升”活动,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6.2%破案率同步上升31.5%群众安全感显著上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区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扎实开展“两学一做”、“讲看齐见行动”专题教育活动,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国防建设、老干部、保密和档案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受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影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重大产业类项目支撑不足、消费需求不旺,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自主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仍然较弱;老工业基地搬迁启动造成投资增速减缓;实体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工业经济低速徘徊,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等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随着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系统创新改革试验等战略平台加速集聚,一批有利于调结构、增后劲的项目加快建设,新经济新动能的核心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2017,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中央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市第一方阵”的总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见行动实施意见》为统领,以十三五规划为总蓝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为主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方向要准、工作方式要活、改革创新要实的思路,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力争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年度指标范围之内。

未来蚌埠将建设成为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我们拥有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机遇和更美好的前景,围绕 “两个中心,两个全面”,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争做蚌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排头兵和先行区,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突出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激扬市场和社会活力

把握创新发展主基调,实施创新发展行动。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战略平台,紧抓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大机遇,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力。坚持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出台对辖区科技型企业、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体系。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培育、推荐、申报工作,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全面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积极构筑创新载体,全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发挥“双创中心”带动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在新兴产业领域选择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育,争创一批省级工程中心。

释放综合改革原动力。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优化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搭建优质高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促进形成部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深化社区体制改革,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稳妥推进村改居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医改,依托民政园、钓鱼台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加快环卫体制市场化步伐,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保洁一体化。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争取利德租赁成功上市,做好行星工程机械、禾泉农业上市辅导工作,形成申报一批、辅导一批、培育一批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

(二)强化协调发展,稳定经济增长点,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形成突破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调转促“486”行动计划,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加速构建具有禹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谋划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入库数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生态旅游,重点打造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等,着力推动禹王、孔津湖等农业龙头企业向旅游产业集聚、集中,加强生态化、景观化改造,形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格局。加速园区转型升级。坚持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大力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推动西部老工业区加快退市进园步伐。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助推企业强活力、增效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抓好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和招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引导企业推行绿色制造,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票据贴现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人工、营销和融资成本。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生产运营、外贸出口、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商标注册,注重提质创牌,组织企业申报安徽工业精品、省质量奖,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三)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内涵

坚持生态为基,更大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提升区域环境面貌。继续开展“三线三边 ”环境整治,加快马城新区建设。持续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确保新增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提升改造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街头绿地(游园)2个。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攻坚行动,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采石、采砂专项行动。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现空气、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确保大洪山林场生态环境。积极做好老工业区化工企业搬迁工作,对土地转换用途后的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提出应对方案,制定老工业区搬迁土地建设规划。

坚持创城为主,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25支区级志愿者服务大队宣传服务作用,继续开展“走千家、进万户、访民生、解民忧”活动。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创城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生活小区提升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整治达标与物业管理引进同步走。做好上洪、庙前新村的规划建设工作,申报省级美好乡村,促进禹会区美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坚持建设为重,提高城乡建管水平。完成征迁4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800亩,安置房开工2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农发行资金,适时启动王岗、八里桥、许庄、毛郢等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完善周边配套,确保滨河西片区12号地块一期二期、老贯徐二期、陈郢安置房一期等项目顺利安置;推进蚌埠花卉交易市场及主题酒店项目、禹会二中实验学校项目等12个区主导项目建设进展。抓住马城镇作为全市10个重点建设镇的契机,将马城镇建成绿色、节能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争取年产12万方PC构件项目、马城新区安置房、马城美丽乡镇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尽快发挥成效。

(四)推动开放发展,突出项目拉动关键点,着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深入谋划项目,挖掘经济增长新基点。按照蚌埠市新的战略定位,结合我区“十三五”发展,围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精心谋划皖北综合保税区、淮河水运中心、大禹文化产业园、天河涂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蚌埠新二马路旅游文化街区以及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挖掘新的投资增长点,实现增长动力的有效接续。确保今年全区符合产业政策的投入不减少,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不减慢,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不放松。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后劲。按照 “四督四保”要求,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时间与进度同步、效果与要求相符,想方设法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如期推进。加快推进安财商学院项目、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项目、中宏码头项目、年产3000吨疏水二氧化硅生产线项目等争取早日竣工投产,形成产能。加大与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力度,加快项目审批流程。打好提前量,倒排工期,全力做好前期手续办理工作。督促禹会区50MW风电场项目、同建大厦项目、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豪仕达新型环保纸杯机械及制品生产基地项目等尽快开工建设,形成有效投资。

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争取总投资10亿元的武汉光谷蓝焰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分享通信华东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鸿路钢构绿色生态建筑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中粮“我买网”电商平台+仓配一体化项目等一批谋划项目尽快开工。

(五)坚持共享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瞄准学有优教、乐有美景、病有良医、老有善养,解民忧、惠民生、增民利,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群众幸福感普遍提升。全面完成各项民生工程。高标准提供社会保障。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完成社保征缴3.5亿元,新增实名制就业7000人。推进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完成马城地区学校改薄建设工程,改善马城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开工建设区疾控中心、禹会区人民医院、孝仪医院、长青乡卫生院等项目,加快建成分级诊疗体系。加强禹会全民健身体育中心为代表的“三馆一站”建设。探索卫计基层资源整合模式,推动计生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全方位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禹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公安“双提升”活动,启动实施“七五”普法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深化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做好信访、消防、防汛、双拥优抚、国防预备役等工作。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2017年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艰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我们既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更有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心,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必将开创禹会灿烂美好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