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蚌埠市禹会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关于蚌埠市禹会区2020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
2021年计划安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11日在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陈光华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禹会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安排(草案)》,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总体情况
(一)勠力同心战疫抗洪。2020年,终究是不平凡的一年。寒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悄无声息地搅乱了整个世界。面对这严重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尊重科学,对喜迎门小区进行“黄金分割”;我们以人为本,科学设置发热病人留观点;我们创新机制,实行农贸市场户外划线经营、“七个一”管理。全区上下携手战疫,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张公山市场监管所、冷水村被评为“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仲夏,连日的强降雨使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闻“汛”而动。他们顶风冒雨、查险巡堤,他们肩挑背扛、加固堤防,他们披星戴月、转移群众,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荆山湖第9次开闸蓄洪,保千里淮干大堤安澜。区应急管理局荣获安徽省防汛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这一年,我们统筹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抓项目、谋发展;这一年,我们战疫情抗洪灾、有序复工复产,创佳绩;这一年,我们抓“六稳”、促“六保”,上演了“十三五”收官之战的“最美逆行”,实现财政收入18.65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总量居市辖区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完成8.2亿美元,总量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7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3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二)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2020年,我们探索项目建设“一套表”管理,部门间同心协力抓项目,促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帝晶显示模组、意派移动支付设备研发等53个省库项目,开工率100%;禹会区人民医院、北师大附属学校二期等4个计划竣工项目,竣工率100%;储备项目转化率高达到75%,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储备项目转化率,三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全年新申报入库5000万以上项目48个,其中工业项目31个,入库数、工业项目数均居市辖区第二。全年25个项目参加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24个项目完成入库,重点项目入库率达96%,全市第一。
(三)工业攻坚年成果丰硕。玻璃设计院柔性可折叠玻璃实现工业化生产。丰原集团获批省“一室一中心”。中粮科技跻身全国农产品加工500强;佳先股份获批国家绿色工厂;创业机电、方阵商砼在省“专精特新板”挂牌;安宇乳胶、方大水泥等企业挂牌省“科创板”;深圳前海招商基地挂牌运营。“基地+基金”模式,助推招商引资开花结果。2020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其中工业项目30个。轩纬科技、鑫富华电子开工建设;九州云箭点火试车、尚能风电并网发电,中科大禹建成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工业投资增速达26.15%,蝉联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称号。
(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挂牌成立,首批签约企业总投资超40亿元。实施乡镇街道财税体制改革,助力三产活跃发展。大庆街道航运、物流、建筑业三管齐下,发展阵地各具特色;钓鱼台禹投大厦、荣盛时代广场,朝阳观澜花园道特色街区、纬四银河中心、张公山百大拓基等三产平台当年引进服务业企业达89家,乡街转型蓄势待发。淮河(安徽)港航集团、蚌埠水投集团等总部企业落户我区。禹投集团转型发展,联合安芙兰、携手怡亚通,参股多支基金,有效撬动70亿元社会资本为辖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五)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全年投入1.78亿元,新建98公里“四好农村路”。城市公交181、182等,延伸到了乡村街口,马城区域群众出行更便捷。新修农田水利设施76公里,助力农业增产丰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垃圾要清理、污水要治理、厕所要改造,成为普遍共识。借力自贸区机遇,长青经济发展中心有效运转,三产经济加速集聚;借助引江济淮工程,凭借独特的产业载体,马城正在加速崛起;今后的长青、未来的马城将成为全市耀眼的明珠。
(六)城市建设宜居多彩。坚持“先建后拆”原则,新开工文轩园、吴湾名苑等6个安置小区,总计2900套安置房。提升改造8个老旧小区。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群众居住品质显著提升。围绕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安居工程保障房建设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4000万元,总量居全市第一。G3高速涂山出入口建成通车,助力城市加速发展。节能减排扎实有效,企业改造减排废气、车辆绕行减少尾气、试点居民“煤改气”等等,都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秸秆禁烧连续8年零火点。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扎实开展,新增绿地面积13万平方米。全面落实淮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天河水源地保护,八里沟、席家沟治理,成效显著,水清岸绿。涂山公园、黑虎山公园、张公山北公园开工建设,将成为市民户外休闲的好去处。
(七)社会事业全面提质。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审、全国卫生城市验收。深入实施22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8个民生实事项目,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新建朝阳实验学校、淮海小学等5所学校,16.2万平方米校舍。马城中学、庙前中学综合楼交付使用。推行校长职级制,在全市率先实施“区管校聘”,教育体制改革成果丰硕。北师大附属学校在校生规模近万人,连续三年达本科线率超90%;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成功转设蚌埠工商学院,办学规模达6500余人,禹会区已成为全市优质民办教育的闪耀明星。禹会村遗址考古又获重大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龙山文化城址“揭开面纱”。喜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长青乡入选全省首批“健康小镇”。扫黑除恶成果丰硕,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警民联调成效明显,长青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张公山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为“全国示范型服务站”。科普、慈善公益、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信用体系等各项事业都有新成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尚存不足;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推动产业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倍努力。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我们谋划十四五,群策群力,精准定位,推动新时代美好禹会建设阔步向前。
(一)202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按照全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四区”两基两枢纽的目标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自贸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项目建设支撑各领域发展,奋力开启禹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二)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
三、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理清项目建设“任务单”。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周调度、月推进”制度,推行“项目观摩现场看,问题解决现场办”的要求,继续深化项目“一套表”管理。全面梳理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节点和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实现抓开工、保入库、稳投资的目标。力争全年申报5000万以上项目入库不少于60个。坚持以“饱带干粮晴带伞”的预备意识,聚焦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上下游,深入谋划,扎实做好强链、补链、延链工作;聚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三重一创”、特色小镇创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国家政策资金投向,扎实做好项目谋划,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补齐补强“产业链”。围绕“重点发展硅基、生物基、新能源”等产业,聚焦重点行业、紧盯目标企业。以帝晶光电、天乐时代、轩纬科技等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为基础,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从注塑、模组、显示到整机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依托马城绿色建材产业园区载体,加快推进安徽建工、水投集团、元鼎建设等企业落地,完善从砂石原材料、预制半成品、装配构件到资质企业的集聚,壮大产业体系。
(三)打赢前沿招商“阵地战”。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侧,优化招商引资的供给侧。一是建设前沿“阵地”。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实施方案,加强与上海虹桥、深圳前海等地合作,新建京津冀(北京)孵化基地,树立招商的“前哨站”,找准产业的“风向标”,年孵化转移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10家。二是夯实承载“阵地”。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科创孵化等产业园建设进度,确保8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建成投用,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不少于60万平方米,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成果“转化地”。三是做优保障“阵地”。在“基地+基金”模式的助推下,发挥禹投参股基金的撬动作用,优化安芙兰、怡亚通供应链等金融服务,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助力禹会高质量发展。
(四)开启西部城区开发的“新征程”。蚌埠“西融”战略已拉开大幕,禹会南接淮南尚有马城、天河科技园约30平方公里腹地;禹会西联怀远,不仅有最美“荆涂淮河湾”,还有主城区10平方公里成熟建设用地,舞台广阔、前景无限。我们坚决扛起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发掘山水人文禀赋。坚持基建先行,推进涂山路、华光大道提升改造;启动纺织厂东(西)大院、针织厂宿舍等项目征收;优化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建设。新建老贯徐四期、10-2号地块、新黄山玻璃厂等安置房2715套;计划建成安置房2295套。投资3000余万元,对五建公司宿舍等1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聚焦自贸区淮河港航集团总部大楼、皖北妇女儿童医院、五星级酒店等节点性项目建设,串联涂山公园、黑虎山公园,形成中粮大道—涂山路—东海大道经济带,推动蚌埠西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满足群众期盼。
(五)培育高质量发展“顶梁柱”。借力长三角一体化的共建共享、自贸区的先试先行,搭乘引江济淮的“顺风舟”,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加强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轻型智造产业核;以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为依托,壮大港口国际贸易,繁荣临港经济,打造自贸区临港国际贸易核;通过江淮运河建设,提升中宏码头承载,建设集新型建材生产、贸易为一体的新型建材生产交易核。推动钓鱼台禹投大厦、荣盛时代广场、朝阳观澜瑞公馆、纬四银河中心、长青、张公山、大庆经济发展中心等经济体健康发展,努力构建“三核支撑、满天繁星”的产业格局。
(六)打造宜商宜业“丰产田”。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优化“首席服务官”机制,扩充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继续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二是深入优化市场秩序。坚持“非禁即入”,严厉打击损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行为,保持稳定的市场环境。三是建立联动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减税降费,及时兑现政策奖补,形成服务闭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打造“创业创新环境优、才商云集竞自由”的发展环境。
(七)塑造乡村振兴“新样板”。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以上洪村(下洪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5000亩,积极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进“旱改水”工程,提升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宅基地、设施农用地审批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切实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作。扎实做好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天河、淮河等重点区域保护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大洪山生态恢复,发挥森林碳汇作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稳步实施民生工程建设的同时,专项资金保障、一体化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启用禹会人民医院,建成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提升区域医疗保障水平。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控监测检测工作,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深化“三社联动”长效机制,构建“网络化+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持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完成朝阳实验学校、淮海小学建设,开工建设秀水实验学校。持续加强农村学校“改薄”力度。支持蚌埠工商学院增设教学专业、扩大办学规模;支持北师大附校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依托大数据、城市大脑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构筑完善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推动工会、妇联、共青团;消防、人防、双拥、人民武装;档案、保密、统计、国家安全等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形成“五治融合党引领,人民幸福少忧愁”的良好局面。
四、2021年禹会区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2021年,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聚焦产业升级、优先保障民生、突出生态环境治理,全年安排重点项目24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5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亿元以上。其中:续建项目48个,计划总投资255.4亿元;新开工项目88个,计划总投资超450亿元。前期工作项目110个,计划总投资超800亿元。
各位代表,2020年,我们战疫情、抗洪灾,万众一心结硕果。2021年,我们借力自贸区、融入长三角,乘风破浪展宏图。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帮助下,在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砥砺奋进,奋力开启新时代美好禹会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