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发布时间:2016-05-30 11:21 来源:禹会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措施,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为“十三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79.3亿元(2015年为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达到13.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59.3亿元,年均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4.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441.7亿元,年均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5亿元,年均增长24.1%;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3亿美元,五年累计完成30.1亿美元,年均增长21.7%。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3.075.821.2

工业经济稳中趋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85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19亿元,年均增长23.9%;工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20.0%。工业化率始终维持在66.0%以上,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12.7%;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跻身全省首批行业技术中心,佳先股份、中晶技术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佳先股份二苯甲酰甲烷产品通过欧盟REACH法规全球领头注册,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继续蝉联全省百强企业,通达汽车零部件荣获2015年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获得全市唯一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荣誉称号。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8个,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02.8亿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4.1亿美元。成功引进欧尚、庭瑞等大集团,实现与深圳华侨城、巨人网络等企业的对接,中国通号智慧城市总部基地等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同时,不断加强园区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以禹会工业园和马城特色产业园两大园区为主要招商平台,推进项目落地生产,逐步形成了以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3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目前全区总面积已达231平方千米,总人口26.5万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旧城区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4个,累计完成拆迁2.1万户,拆迁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近156万平方米,回迁安置7759户;实施市级大建设项目29个,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新区建设全面提速,马城镇总体规划获批,新区污水处理、供水、供气、通讯等综合配套专项规划编制完成,20万平方米马城新村建设规划通过评审。畅通工程全面实施,206国道(上洪村三岔路口至淮南界)一级公路全面开工建设;马孝路、广德路、张湾路等九条道路已完工;强力推进东海大道西段综合环境优化,交付净地2000余亩;天河周边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完成;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一期工程完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禾泉农庄等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新校区正加紧建设,巨人商学院项目洽谈工作顺利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加强环境保护,PM10污染指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主要节能减排指标均控制在市下达目标范围以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现保洁工作城乡全覆盖,“三线三边”整治工作、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小区美化亮化和小街小巷维修改造等取得明显成效。环卫体制市场化步伐加快,实现城乡清扫保洁管理公司化、作业机械化、服务标准化,长青乡、马城镇中心村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新建钓鱼台、蚌埠报社等城中绿地,建成区绿地面积迅速增加。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十二五”末,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83元,年均增长9.8%;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3元,年均增长12.2%。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社区改制工作,由原5个街道办事处改制为9个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管理扁平化,简化了程序,强化了服务,社区管理工作全面加强,成功创建了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建设城区、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区,为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积极的启示和示范。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累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全区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873件和3026件,位居全市首位,进入全省市辖区前十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安徽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区”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免杂费标准再提升,全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稳定在86%以上。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禹会花鼓灯艺术教育基地和特色学校,冯嘴村花鼓灯传习所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大禹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禹墟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快卫生医疗建设步伐,钓鱼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荣获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安徽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县区。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城市居民累计享受城市低保金27720.29万元,农村居民累计享受农村低保金1962.39万元,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13.8%,累计完成危房改造十二万多平方米,建造公租房1786套。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安全生产态势平稳,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受宏观环境影响,也存在着经济增速趋缓、社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老城区改造任务繁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

专栏一  “十二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5

2015年目标值

预计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79.3

15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67656.6

40000

财政收入(亿元)

13.5

1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8.6

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4.3

累计300

工业化率(%

71

75

否(受马城区划调整影响)

第三产业比重(%

21.2

35

否(受马城区划调整影响较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4.3

15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23.9

25

全社会R&DGDP比重%

 

1.5

 

城镇化率(%

 

70

受马城区划调整影响较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683

2500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113

90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4%以下

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高于98%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这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许多新机遇和有利条件,也会造成一些挑战和压力。

发展机遇。从国家层面看,“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战略实施,将有助于我区化解产能过剩、参与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安徽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将为我区进行先行先试提供便利;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将有助于激发我区民众创业热情。从省、市层面看,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减以及合肥经济圈即将扩容,我区将充分享有政策优惠和资源支持;引江济淮工程已获国务院批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正在加快建设,将有利于增强我区生态承载力、航道运输能力;《蚌埠市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将为我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空间条件。

自身优势。经济基础扎实,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200亿元大关,增速连续多年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破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破两万元;工业化率已达到70%左右。区位交通优越,中环线、东海大道等主要线路构成了路网基本骨架,京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千里淮河第一港设施完善。自然、文化和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天河、迎河、淮河等优质水资源,淮河闸、张公山、禾泉农庄等4A级风景区,涂山、黑虎山、大洪山等自然景观,禹墟、禹王宫、钓鱼台等历史文化遗迹,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大大加快我区文化、旅游和养老等产业的发展;拥有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中电科40所和41所、机科总院第一设计研究院、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这些科教资源将为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外在挑战。一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扩大产品出口任务艰巨;国内经济下行趋势短期难以扭转,“三期叠加”效应长期存在,内需不振将对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二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周边区域同样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对项目、资金、人才、资源等展开激烈争夺,必将对我区招商引资造成大冲击。

内在压力。目前我区工业经济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企业关联度较低、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同时,还存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被弱化、化工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繁重等问题,尤其生化企业的搬迁将对我区经济总量在短期内快速扩张产生较大抑制作用。

但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我区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全区同心同力,抢抓机遇,奋力争先,仍大有可为,实现我区新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