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章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全面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省“861”、“4105”行动计划和市“3461”工业项目建设,加快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升级,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业强力支撑、现代服务业驱动、现代都市农业优化发展的中高端产业结构。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6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60亿元,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3-5家。
第一节 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引资、引智、引制”并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大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力度,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十三五”末,形成若干支撑全区未来发展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扶持奥特机械、高科能源、徽泰电气、安银机具、行星机械、中电玻璃机械等企业,积极引进具有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加快推进三一重工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再制造、数控机床、玻璃机械等大型、成套、配套设备制造,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中电科第40和第41研究所等技术资源优势,谋划智慧产业园,大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四网融合[1]、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等产业,打造独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大力引进新材料领域具有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产业省市级龙头企业,做强玻璃新材料、液晶新材料、光电行业基础新材料等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方面,积极引进节能环保设备制造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城市垃圾处理成套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环保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
专栏二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成套装备制造、三一重工机械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谋划)、工程机械整机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谋划)、清华机器人等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豪士达环保纸杯机械制造、尚能风力发电、兴能环保管业等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方正智慧谷、智慧产业园(谋划)、电子产品加工制造基地(谋划)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年产1.3万吨锆质新材料生产线、纳米保温材料项目。 |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并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推进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层次有效提升。
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六六房车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通达汽车零部件、江淮车轮等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实现汽配产品由外围件、配套件向核心件、集成件、主机件延伸。到“十三五”末,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新型建材产业。重点打造中建材住宅产业园,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发展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新型建材产品,构建绿色建材产业体系,力争在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环保型装饰材料、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等产品生产上取得新突破。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建立加工制造、物流配送、食品销售和进出口贸易的完整产业链;整合提升石榴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积极争创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轻纺产业。加大传统纺纱织造、针织、印染等行业信息化改造力度,加快佳绮制衣、箱包二期、安宇乳胶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大做强嘉怡景服装、东方金河毛纺、天一包装、比优特包装印务、安宇乳胶等企业,大力实施轻纺产品品牌工程,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坚持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集聚化、社会化方向,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升为抓手,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全区跨越发展、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注入新活力,将我区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到“十三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1-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发展壮大总部经济。留住、扶持玻璃设计研究院、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八一化工、佰仕化工等本土总部企业的研发中心;全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依托蚌埠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打造高科技产学研用平台,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基地为支撑、以生活性服务业总部基地为补充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加强服务外包平台建设,全力引进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在老工业区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将我区建设成为皖北地区极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省内外服务外包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地区。
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大大禹文化产业园、森禾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黄柏郢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天河古镇、禾泉农庄二期、禹王宫修缮工程、冯嘴村花鼓灯基地等项目建设,重点开发涂山风景区、黑虎山公园、天河风景区、大洪山森林公园等天然景区,积极谋划建立禹墟遗址公园;大力推进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旅游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与巨人网络合作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构建具有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疗养度假、观光休闲、户外运动、乡村旅游为一体的跨行业、多业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将文化旅游业打造为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蚌埠(皖北)物流保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中宏码头项目建设,改造完善马城货运码头基础设施,提升蚌埠新港集装箱码头带动效应,发挥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优势,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打造高效、立体联动的临港特色物流板块。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积极利用外来资金、设备和技术,促进物流运作方式与国际接轨,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盘活老工业区搬迁企业原址土地,谋划建立大型综合物流园、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园,建成全市西南部物流集聚地,为我区及周边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动小微金融、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运行机制、组织模式、服务产品和技术手段,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非正规金融机构,力争实现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场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民营金融机构覆盖全区。
积极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以“智慧禹会”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产业、社会事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扶持科技研发、工程咨询、专利代理等生产性服务机构,着力构建信用体系、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一批专业化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法律援助、电子政务、中介服务等科技、信息服务。积极推进驻蚌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的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和产业化。到“十三五”末,建成1家以上研发设计工程化服务产学研合作实体。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按照“重大规模,提升层次,优化布局,培育龙头”思路,重点打造朝阳路商业中心区、张公山商业中心区和大庆商业中心,分类升级改造现有农贸市场,加速培育新商贸业态,完善购物环境,促进商贸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将禹会商贸集聚区打造成蚌埠市重要的商业副中心。
着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体制机制,实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老服务业项目,并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通过外引内联方式推动区内医院与全国著名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扶持龙头医疗机构做大做强。加快老年医院、康复中心、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农村养老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大力支持健康咨询、疾病预防、营养保健、运动健身、心理治疗、身体养护、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兴建集医疗服务、健康科研、康复护理、疗养度假等为一体的天河大型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涂山和黑虎山养老养生基地。到2020年,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健康养老服务业体系。
专栏三 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总部经济:中粮、丰原、八一、玻璃设计院总部研发中心,引进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基地等项目。 服务外包业:中实化学服务外包中心项目、禹会区服务外包基地(谋划)、天河软件园(谋划)。 文化旅游业:大禹文化产业园、大洪山林场综合项目、蚌埠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黑虎山—涂山景区综合开发提升、黄柏郢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谋划)、天河古镇项目(谋划)、皖北旅游集散中心、禾泉农庄二期(谋划)、冯嘴村花鼓灯基地(谋划)、禹墟遗址公园建设(谋划)等项目。 现代物流业:华禹物流园、中宏码头项目、大型综合物流园(谋划)、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园(谋划)等项目。 商贸服务业:信地商业广场、观澜国际商业综合体、西湖观邸商业综合体、荣盛时代广场、金域蓝湾商业综合体、银河中心、柏庄跨界商业综合体、万象新天美食坊、禹会区科技金融广场等。 健康养老服务业: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民政园、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天河大型健康养老服务中心(谋划)、涂山和黑虎山养老养生基地(谋划)等项目。 |
第四节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按照“稳粮增收、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要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构建与现代都市发展相协调、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到“十三五”末,争取打造市级以上农业休闲观光示范点1个、市级以上“特色农业”示范村2个;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3家,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升粮、油、棉等传统农业生产能力。
着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水产、畜禽、果蔬、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优质稻、麦、石榴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区域明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天河优质水资源以及周边良好的生产条件,积极谋划天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孔津湖农业示范园,高标准建设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涂山石榴种植基地,加快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行“土地托管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折股入社,加速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石榴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四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特色种养基地: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保障工程、孔津湖农业示范园(谋划)、特色水产养殖基地(谋划)、涂山石榴种植基地等项目。 休闲观光:石榴生态旅游文化园、天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谋划)、蚌埠农业嘉年华等项目。 农田水利设施:淮干一般堤加固工程、城市圈堤外滩建设、孔津湖洼地综合整治、涂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独山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龙王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吴家沟综合治理等项目。 |
第五节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
按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明确各园区功能和特色定位,培育优势产业,打造园区品牌特色产业,实现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马城特色产业园。加快发展两个园中园,一是位于马城镇建华管桩公司以南的“核心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建材、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二是天河以东、合徐高速以西的“湖滨生态园区”,打造集旅游休闲、行政商务、总部经济、高端住宅和科技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高端服务配套区。
禹会工业园。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抓手,优化园区发展空间,打造连片开发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提升园区综合实力。
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加快标准化工业厂房、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拓展产业承接空间,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努力打造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现代综合物流园。加强对老工业区化工企业搬迁后的土地治污和开发规划研究,积极在其原址上谋划建立现代综合物流园,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科技服务业、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等,力争将老工业区打造成为临港特色物流集聚区。
跨境电商物流园。以临港特色物流园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化物流资源和网络,谋划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园,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贸易、仓储、配送、售后等综合服务体系,吸引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形成集聚和示范效应,打造皖北最大的跨境电商物流园和货物集散转运中心。
大禹文化产业园。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进一步彰显大禹文化、淮河文化、民俗文化三大特色文化优势,积极引进文化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将大禹文化产业园打造成皖北乃至全省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标杆、全国一流的知名文化产业集聚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禹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以农业产业为主导,集农业科技研究、农业信息交流、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淮河流域都市农业产业化示范科研基地。
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园。加大健康养老、中医保健、休闲养生等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健康养老养生服务业,打造中医药生态保健和旅游休闲养老结合的健康服务业板块,着力培育区域性健康养老养生集聚基地。
加强园区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出台优惠配套政策,创新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建立服务体系,促进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系统化和高效化,建立和完善满足园区企业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无限创新的空间,形成企业、园区、服务机构共赢局面。
第六节 加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抢抓国家大力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机遇,把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作为我区“十三五”期间全面优化经济结构、产业重新布局的落脚点和工作重点,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竞争环境、发展需求等综合因素,健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模式,推动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以多种方式参与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西部中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商业、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形成“一个中心、四大功能板块”的空间布局,即:城市西部中心和新兴产业集聚板块、临港特色物流板块、休闲观光度假板块、现代生活居住板块。
编制区域发展规划。西部老工业区涉及范围东至朝阳路,西至黑虎山路,北临淮河,南至燕山路,面积约23.4平方公里,按照 “一个中心、四大功能板块”的总体格局,编制区域城市发展规划,理清思路,打造城市西部中心。在板块上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旅游、金融、商业、房地产等高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禹会工业园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马城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天河湖休闲观光度假、东海大道政务商贸、朝阳路商住聚集、大庆区域商贸物流六大功能分区,实现城市业态新发展。
有序推进搬迁改造。搬迁一批。全力配合服务好市有关单位对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八一化工、天润化工4家重点化工企业的异地迁建,实现2018年完成搬迁并实行整体关停。对区域内其余37家企业按照先行推进化工企业搬迁的要求,指导化工企业制定搬迁计划,同时谋划和加快推进非化工企业搬迁工作。改造升级一批。全力支持通达汽车零部件、新源热电、祥兴箱包等重点企业实施就地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制拆迁一批。结合旧城改造拟对该范围内的停产企业进行改制拆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转型“轻装上阵”。
培育三大板块。突出产城一体,以产为主,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特色新型产业,注重招大引强和园区扩展同步实施,充分利用好腾退土地,打造禹会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壮大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蚌埠(皖北)物流保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马城货运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蚌埠新港集装箱码头的带动效应,综合利用四家重点化工搬迁企业原址土地及相关产业、设施,结合城市文化、历史特色等进行市场化运作,谋划发展大型综合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以北师大附属学校、安财商学院、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等为基础,逐步聚集形成城市西片教育高地;以大禹文化产业园建设为主线,串联淮河闸风景区、湿地公园、涂山、黑虎山、花博园、禹墟遗址公园等节点,积极引进国内有实力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禹会旅游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