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现代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10-10 11:01 来源: 禹会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禹会区现代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面补齐“三农”短板重点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结合禹会区实际,制定全区现代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业农村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一是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粮食总产量连年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种植结构不断优化,2020优质石榴种植面积达0.96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7500新建千亩龙虾示范基地1个,百亩示范基地2,天河水产、马城稻米等特色产业得到稳步发展;二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壮大,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4家、家庭农场47家、带动农户超过万户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已有农业产业联合体4家,联合体内经营土地面积2万亩。三是都市农业休闲特征不断显现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深度挖掘涂山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涂山风景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天河、黑虎山-蚌埠闸景区的资源开发,促进休闲游憩、旅游观光等产业发展涂山黑虎山国家级登山步道项目顺利完成,禾泉农小镇获评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2个,星级农家乐5城乡融合发展形势大好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3500户,解决6.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光缆通达所有建制村移动宽带普及率达100%,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五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2万余户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总面积达14.4万亩,土地确权率107%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不断壮大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空白村”,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六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超过18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以下。

 

 

第二章  发展目标

乡村产业更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巩固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产品特征明显、产业效率高、竞争力强的乡村经济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8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3.0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提高到100万人次。

乡村生态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达到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60%

乡村生活更好。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稳步缩小。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4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提高到100%

       

第三章  培育特色产业  推动产业振兴

1、以休闲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重点抓好“禾泉小镇”、“上下洪乡村振兴示范区”、“大洪山康养小镇”等项目建设,持续做好“许庄、石巷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大力培育创建“涂山红”石榴品牌,打造涂山万亩优质石榴生产基地;依托涂山风景区山河湖泊等自然风光资源优势,扶持长青乡西朱、三尖塘、上洪等村发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强以乡村旅游主导产业的城郊型现代休闲农业。

2、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围绕孔津湖优质糯米、荆山湖“稻虾”和水生蔬菜、天河湖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强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打造我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对接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全区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企业50家,完成“涂山红”石榴品牌创建,打造5~10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3、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充分抓好206国道改造、345省道跨淮河大桥建设等项目带来的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六次产业”扶持政策,发挥我区石榴、小龙虾、糯米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在建的马城粮食产业园为基础,推进马城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粮食加工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带动周边5000名农村劳动人口转产增收,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初步形成禹会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4、不断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到2025年,打造市级以上农业休闲观光示范点3个、市级以上“特色农业”示范村5个;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0家,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0%以上。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项目

 

1、粮食生产提升项目全面提升全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建设规模化稳产高效优质粮食种植集中带,到2025年,优质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7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12万亩,优质高产玉米种植面积达2万亩,优质大豆种植面积达1.5万亩。

2、孔津湖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基地: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孔津湖耕地质量提升改造(“旱改水”)工程,到2025年,形成孔津湖优质稻米“生产加工”一条龙,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实现年产量1.8万吨。

3、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建立现代稻田养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综合种养。到2025年,力争培育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经营主体10个,建设2个千亩水生蔬菜生产基地。

4、涂山万亩优质石榴基地。申报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认证,注册“涂山红”品牌商标,做大做强涂山石榴产业。

 

 

第四章  补齐水利工程短板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天河湖平原水库项目规划,推动天河湖清淤和岸线整治工程项目。2021年启动吴家沟河道整治项目,配合市水利部门,开展天河湖平原水库、孔津湖洼地整治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到2025年,基本完成马城独山河、吴家沟和龙南新河等中小河流河道清淤和岸线整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提升流域河湖水环境。

2、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推动高标准农田整治、“旱改水”等水利工程实施,在2025年实施完成孔津湖2.5万亩农田“旱改水”整治。

3、围绕马城镇农田水利排灌设施老化失修问题,编制马城镇区域水系贯通方案,在2025年基本完成十二门塘灌区、农田主干渠、小型泵站维修改造,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

 

农田水利重点项目

1、孔津湖洼地综合治理改造。实施吴家沟、独山河清淤和岸线整治,孔津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耕地生产能力提升改造。2021年先行实施吴家沟清淤工程,到2025年全面完成孔津湖洼地综合治理。

2、天河、曹州湾生产圩废弃综合治理工程。淮干峡涡段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工程完成后,天河圩、漕洲湾生产圩废弃。为方便管理,需要对两个生产圩进行切滩退田还河综合治理。构思方案为首先在满足和保证淮河河道行洪断面情况下,将靠近淮河河道侧的滩地切滩(约6000亩),切滩后的滩地打造成湿地观光旅游区。填高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开发建设特色小镇、田园康养综合体产业区和建设高标准农业示范区。

3、淮河蚌埠闸上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初步构思对蚌埠闸至天河生产圩段长度约15km的河道滩地进行切滩,填筑环河景观大道100m宽,高程23.50m,满足沿岸村庄及农田、交通防洪需要;打造国际自行车比赛专用道,湿地公园,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和扩大优质石榴基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环涂山休闲生态特色小镇。

4、高标准农田项目。充分利用上级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推进马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年度实施农田整治“旱改水”工程,到2025年完成2.5万亩农田提升改造任务。

 

第五章 推进农村“三大革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厕所建设与改造工程,同步实施厕所粪污处理,开展改厕与污水处理集中一体化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对不能纳入管网集中收集处置系统的自然村常驻农户非卫生厕所进行改造,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分类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力争创建一批省级示范美丽乡村示范点。

2、完成马城镇街区供水和污水处理提升改造,推进孝仪街道供水、污水处理和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切实改善和提升马城街道和孝仪街道基础设施。

3、建立健全农村环卫保洁队伍体系,探索符合我区农村实际的环卫运作方式,实现每个自然村都配备保洁员,农村主要道路保洁无盲区的目标。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

 

 

专栏7  人居环境整治

(一)农村垃圾治理专项工程

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推行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农村垃圾收运服务。完善“村收集、区级转运、市级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科学布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2025年,全区农村基本建立“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运行系统。在各村村委会或广场附近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建立“村、片、组、户”联查为内容的农村垃圾分类网格化管路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工程

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优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布局。主要包括禹会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到2025年,全区乡镇驻地、美丽乡村中心村及淮河、天河流域周边、环境敏感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得到管控,生活污水治理率显著提高。

禹会区马城污水处理厂项目:主要建设污水预处理构筑物、污泥处理系统、深度处理系统、附属设施等。工程污水处理规模按照8000立方米/天进行设计。

(三)农村改厕工程

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普及卫生厕所。主要包括农村改厕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到2025年,基本完成自然村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

 

 

第六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农产品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加强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突出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推广水肥一体及喷灌、微灌、管道运输灌溉等农业节水技术,健全基层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耕地质量检测和等级评价。推进有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

2、畜禽养殖粪污治理

加快推进禁养区养殖企业“关”“停”“迁”“转”工作,加强对畜禽养殖企业不落实环保要求和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和整治。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工程,全域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治理。

3、秸秆综合利用

积极发展秸秆经济,推动秸秆利用向秸秆经营转变,通过“开展秸秆还田、引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扶持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发展草编大户、组建秸秆收储点”等具体措施,实现秸秆资源化、产业化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

4、农药化肥减量化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在用量大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上开展农药减量化示范,促进农作物种植节本增效。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减量化示范创建活动,推广使用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兽药替代产品,从源头减少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有效保障养殖业产品安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计划,优化水资源科学配置,扩大再生水利用。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镇(乡)全覆盖。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推进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严禁未经处理的城镇污水和其他污染物进入农业农村。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一)农业节水工程

加强节水灌溉工程与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措施的集成与融合,强化灌溉试验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到2025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

(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

落实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确定三种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粪污干湿分离机纳入农机补贴的契机,协调养殖用粪污干湿分离机优先进行补贴,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实行绿色健康养殖。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三)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2025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主要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生物质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生物质清洁站等。

(四)农业绿色生产行动

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组织,推进“十四五”期间肥料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和《“十四五”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实施,持续推广使用测土配方肥。到2025年全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