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禹会区商贸流通业“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1-12-10 11:06 来源: 禹会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蚌埠市禹会区商贸流通业十四五规划

 

前言

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经济繁荣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高低和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深化流通领域改革,优化商贸流通格局,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能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研究好、谋划好十四五发展蓝图,意义重大。禹会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进一步夯实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基础、优化商贸流通布局、提升商贸流通的整体服务水平。为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禹会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相关规划,特制定《禹会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全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期限为2021-2025年。

规划依据主要包括《蚌埠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研究》、《蚌埠市西部城市更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规划》、《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蚌埠市商业网点规划(2016-2030)、《蚌埠市综合保税区概念规划)、《禹会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等。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禹会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商贸规模持续扩大,商贸功能不断完善,商贸功能进一步充实,城区品位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明显增强,为未来年商贸流通业的升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6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20年预计5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2%。进出口波动中有进,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的6.8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预计8亿美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占全市进出口总额近半数。外贸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凸显,丰原集团进出口额逾5.5亿美元。培育壮大外贸进出口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近五年,新增外贸进出口企业25户。十三五末全区入库限上批零住餐企业6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47家,助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现代商贸、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稳步发展,旅游商贸加快推进。以商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0%以上,商贸流通业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十三五时期,禹会区大力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初步形成了区级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及便利店等多层级的商贸流通结构。建成金域蓝湾、银河中心、欧尚等商业综合体,成功创建张公山西路、金域名城、观澜花园道、万象新天·尅街等餐饮示范街与特色街区。金厦农贸市场、纬四路等农贸市场实现标准化提升,建成运营老贯徐安置小区、海亮熙园小区、马城中心镇区等标准化农贸市场。禾泉农创小镇获评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截至2019年底,城区共有商业网点3个。特色商业街8条,商业综合体4个。据测算,全区拥有商业设施总体营业面积14.9万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约100平方米。商贸流通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备。

三、商贸流通业态拓展

十三五期间,禹会区不断强化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顺丰快递皖北快件分拣中心、纳爱斯皖北仓储及配送中心、安捷物流做大做强,推动禹会跨境电商物流园建设,打造了皖北国际快件及跨境电商货物集散转运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与颐高集团等企业对接,依托禹会双创中心,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实现互联网+本地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三产提标增效发展。近五年,新增电商经营主体3家,新增34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点。截止2019年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62.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7%。近五年,电商应用普及率不断提高,配套支撑逐步完善,产业化程度稳步提升。

四、商贸流通提档升级

十三五期间,港口经济持续壮大。淮河流域首个二类水运口岸蚌埠新港二期通过竣工验收,年货物吞吐量跃升到150万吨。总投资10亿元的深圳南山集团赤湾东方物流项目正式落户,全国性物流节点正在建造。中宏码头、淮河水运、新港物流园、马城货运码头等建设项目顺利开展。20209月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正式获批。总部经济加大培育,中粮生物科技、丰原集团、佳先股份等退市进园企业正探索多元化发展,坚持发展总部经济。禹会区军民融合小镇总部经济功能区纳入建设规划。中能昊龙集团人工智能产业总部、现代物流园总部等基地项目落地。平台经济加快发展,围绕数字禹会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产业。上海正气、村鸟网络、高灯科技、金划算等平台企业项目不断建设。东方驿站安徽总部基地、VR数字产业园、吉利科技集团网约车运营区域中心等项目谋划稳步推进。

总体上,十三五时期,禹会区商贸流通业初步形成了现代流通方式和传统流通业态共同发展、生产性商贸服务业和生活性商贸服务业同步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城乡市场融合不断加快的良好格局,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二章 发展问题

一、商贸流通结构与布局有待优化

商业格局逐渐完备,但是商贸流通的层级特征不显著,市级商业中心发展不充分,小型社区商业体量偏大,区级商业中心总量不足。商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商业网点分布仍不均衡,很多商业设施集中在老的片区,设施相对落后,发展空间拥挤,新增片区、新建社区配套商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商业格局缺乏统筹协调、互补相容不够,尚未形成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的商业体系,难以满足城区拓展、更新的需求。

二、商贸流通效率及效果有待提高

区内常见的是市内知名的华运集团、合家福集团等连锁品牌企业,功能定位相似,经营特色不显著。国内知名的商贸流通企业较少,主要有欧尚集团、拓基集团等,在批发零售、专业市场、物流运输等领域尚没有形成明显的影响力。社区商业缺乏合理的分工,专业化程度不高,购物环境、服务质量和业态配置等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综合消费的需求。总体上,商贸流通业缺乏有较强辐射与创新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存在市场同质化竞争现象,商贸流通发展的成效有待提升。

三、商贸流通产业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除淮河新港周边以外,禹会区缺少规模集中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商贸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发展相对缓慢。商贸流通企业与制造业、高科技企业的联结不够紧密,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电商、智慧化农业发展空间依然较大。整体上,商贸流通业与工业、农业的结合程度不高,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有待扩展。

四、商贸流通城乡融合机制有待完善

禹会区城区商业网点较多, 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马城、秦集边界、天河地区商业网点少,市场和流通设施发展相对缓慢,流通网络不够健全。城区商贸流通形态相对完备,流通手段先进,乡村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仍相对落后,农村互联网应用程度不高,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商务网站和交易网络发展相对缓慢。乡村农贸市场有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特征,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依然存在。总体上,城乡之间商品、要素双向流通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第三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禹会区发展速度加快将为商贸流通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深化商贸流通改革,提升商贸流通的发展水平,将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

一、机遇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发生显著转变。温饱型消费将不再是全面小康的需求,热点类、服务类、体验式等消费需求将日益强烈。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转变,能促进商业流通布局与功能优化、商贸流通结构细致化、商贸发展环境提升与商业网点建设。

(二)临港商贸服务优势显现

随着中宏码头、淮河水运、新港物流园的推进建设,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优势将促进运输、仓储、联运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航运物流、港口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具有了扎实的基础,高效、立体联动的临港特色物流板块正在形成。2020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正式设立。蚌埠禹会区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开启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新进程,将推动大型综合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三)工业转型发展加快推进

禹会区中长期规划整体定位为新型智造科创新城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基材料、硅基材料等新型智造业,力争实现科创研发的集聚式发展。工业转型在整体上有利于促成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西部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促进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发展水平。全域范围内商贸流通业提升层级、新型业态涌现有着较大的空间。

二、挑战

(一)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与蚌埠市其他城区相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高,工业转型尚未完成,短期内支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略显不足。同时,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兼顾总量增加与结构优化,面向老城改造与新城扩展并举,必须应对居民人口结构更新、新型工业总量有待增加、劳动力与土地要素提供等现实约束。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客观难度。

(二)商贸流通业深度变革

新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将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发展业态将由传统商贸向电子商务的转变,发展手段将由普通技术向智慧化转变,发展模式将由内外贸分离向内外贸融合发展。商贸流通业自身的转型升级需要商贸理念由需求组织转向信息组织,商贸企业由劳动密集转向技术密集,商贸功能由商品交易服务转向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全商品流通服务,深度变革的攻坚任务较重。

(三)商贸流通业下行风险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处于新常态,传统商贸流通继续面临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宏观经济可能下行区间等行业风险。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商贸流通发展的驱动力在于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商贸流通升级发展将面临着转型风险。此外,国际贸易全球治理机制仍在探索实践中,世界经济低迷成为常态,商贸流通开放式发展将面对发达国家的政策外溢影响,外贸风险仍然较多。

 

第四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用新发展理念统领高质量发展全局,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要求,围绕蚌埠市两个中心建设,立足禹会、辐射皖北、服务沿淮,推进禹会区信息化、集约化、国际化商贸经济发展。

二、发展原则

十四五期间,禹会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总体原则是:补齐短板,紧抓机遇,开拓进取。

——助推工业转型

拓宽商贸流通业范围,积极开展生产性商贸流通活动,促进商贸流通业与工业协同发展。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专业化、集聚化程度,以产业物流园区建设为杠杆,完善仓储、运输、交易等一体化、综合性服务功能,促进生产企业降本增效,推动工业转型发展。

——加快开放促进

深度融入国家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沿淮通江达海、全省南北贯穿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港口贸易,增强港口经济实力。着力建设安徽省蚌埠片自贸区,不断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不断增强自贸区对服务行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力,形成禹会区商贸流通的新增长极。

——加快创新升级

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传统批发零售、物流、商务服务等流通技术创新,推进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和乡村电商发展。积极创建城市综合体创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坚持智慧禹会理念,努力探索商贸流通创新模式,积极发展服务生活、生产的平台经济。

三、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商贸流通业面向禹会区城区更新,面向禹会区产业转型,努力打造商贸与工业协同发展(产业融合)、产业升级与城区建设同步推进(产城融合)、乡村振兴与城区发展共生共荣(城乡融合)为特征的蚌埠工贸新城;努力打造居民消费有满足、有档次、有文化的,生活安康、生活便利、生活多彩为特点的禹会山水家园;努力打造蚌埠市领先、安徽省知名、全国闻名的,以通达高效率、业务跨行业、覆盖全链条为特色的淮河外贸枢纽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禹会区商贸流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25年,全区基本形成内外融合、特色鲜明、高效畅通、布局合理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业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传统商贸服务信息化、新兴商贸服务规模化、民生商贸服务便利化、城乡商贸服务融合化水平明显提升。

——商贸流通整体能级提升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70亿元以上,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8%。到2025年,超10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达到3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家,大型商贸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大大提高。

——商贸开放发展实力增强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预定目标为5%202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到2025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改善,贸易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服务贸易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商贸流通体系显著完善

培育形成4个市级商业中心、4个区级商业中心和 8处商贸集聚区,建成具有禹会区特色的地标性城市商业综合体。到2025年,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形成购物中心、百货店、综合超市、商品市场、便利店等不同功能、不同形式互为补充的体系结构。

——商贸流通结构显著优化

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突破20万亿元,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的销售额占新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0%以上。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5家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超5亿元的企业,建成2个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第五章 发展任务

一、优化商贸流通布局,全面发展商贸流通

禹会区现有商贸流通业以生活性服务为主,未来发展总体上需要支撑产业转型以及城区更新,突破生产性商贸活动不活跃、生活性商贸发展质量不高的现状。按照不同片区城市功能及实际需求,完善片区商贸服务功能,提升商贸服务品质,促成一核四片、生活类与生产类商贸两翼齐动发展格局,促成禹会区成为蚌埠市商贸副中心。

一核: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与自贸片区重叠区域,全面、示范发展生活性、生产性商贸服务,引领全区商贸流通发展新态势。

四片:华光大道两侧的集聚提升片区,侧重提高生活性商贸的汇聚性、品质化;中粮大道两侧的临港开放片区,侧重发展生产性商贸流通、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支撑港口及自贸区发展;马城区域位于中宏码头东、天河西的南北走廊振兴带动片区,侧重于推进城乡融合,以及对接淮南、辐射怀远发展;依托涂山、黑虎山、天河北段的历史与生态走廊的山水共享片区,侧重发展文旅配套商贸。

 

 

1:禹会区十四五商贸流通发展空间布局

 

二、提高商贸流通能级,提升生活服务品质

顺应居民消费内涵更新、城区消费总量扩容、商务消费与日俱增的趋势,提高生活性商贸流通的集聚性、综合性、便利性。以宜居商贸、时尚商贸、文化商贸为导向,努力打造皖北及蚌埠市的消费转型升级典范。十四五末期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达到70亿元以上,限上商贸企业数量达到100个。

——增强商业中心综合性功能

面向张公山片区、吴湾路与中粮大道片区更新以及马城片区的新发展,立足居民生活消费升级,加快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集聚区。推进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调整小、杂、散的商业格局。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高层次主题商城、特色专卖店及特色餐饮网点等,引导商贸服务网点集聚、提升发展,积极打造综合性、集聚式的市级、区级商业中心。

——培育高端型城市综合体

积极把握东海大道南侧与老化工片区退市进园后的创新机遇与政策优势,为禹会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双循环发展局面的释放创造支撑条件,加快生活类商贸服务创新发展。立足外贸经济提升期与新型智造开拓期城区消费群体多元化、时尚化、现代化的与日俱增,以满足科技研发人员、产业技术人才、商务人士、高校师生等群体高品质生活体验为发展方向,打造商务消费与生活消费侧重点互补、错位、共生发展,服务于城区提升发展形象的城市综合体组团。

——丰富居民消费文化内涵

遵循修旧如旧、功能更新原则,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加快老字号提升发展,推进街道整体景观设计,打造焕新历史品位、充满时代气息的混搭型文化消费氛围。依托废弃铁路、工业厂房、仓库等现有设施,加快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打造具有文化创意特色的商贸步行街。形成精致、高雅、丰富的蚌埠市文化记忆体验空间,形成禹会区文化消费的集聚区,促进居民消费提高文化层次。

——增强居民生活消费便利性

围绕打通社区商业最后 500,打造“15 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社区便民网点建设,鼓励24小时便利店、小型连锁店等商业载体在社区开展业务。积极探索社区商业服务新模式,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生活服务融合,营造以快捷出行、车位共享和在线预约等为重点的便利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是舒心化、智慧化的现代消费生活。

 

 

专栏1 生活商贸服务提质重点项目

1. 市级商业中心:张公山城市商业中心、银河商业中心、蚌埠市自贸广场、皖北科创广场(含五星级酒店)。

2. 区级商业中心:荣盛时代广场、老工业基地步行街、花园道文娱服务区。

3. 社区商业:观澜(含瑞公馆)、钓鱼台、大庆街道等社区超市、连锁店,社区农贸市场新建与标准化改造。

4. 老字号(特色街区):茶叶街、汽修一条街、机电一条街、尅街。

5. 文旅配套商贸:黑虎山市民公园、安徽禾泉小镇、蚌埠花博园、禹墟遗址。

6. 社区便利性、智慧型服务。

 

三、加快商贸功能提升,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充分利用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禹会区水陆交通的地理优势,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全面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完善外贸进出口结构,完备水陆商贸发展条件,力争形成国际贸易优化、港口功能增强、外贸经济与港口经济联动的工贸新增长点。十四五末期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大型进出口外贸企业数量达到5-6.

——大力提高外贸经济服务能力

利用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建设契机,主动适应、接轨、融入国际贸易新体系,加快贸易开放格局升级。围绕保税区创立与发展,打造外贸进出口信息中心,提供外贸进出口结汇、商品检测、金融保险等商务服务。以硅基、生物基为主,以电子材料、机械装备为辅,提高大宗商品出口能力,促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拓宽进口商品集散渠道,推进跨省进口商品直销、跨市进口商品批发、市区内进口商品零售等多层级、多方式的外贸商品流通。

——加快释放枢纽经济潜力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机遇,积极利用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支撑禹会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着眼带动沿淮、辐射皖北,打造皖北和淮河流域大宗商品交易及航运中心。创建集航运结算、临港仓储、对接陆路运输于一体的港口贸易服务体系。引进专业化的大型港口仓储企业,引导专业化会计、法律等中介机构入驻港口发展区,鼓励发展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航运、货物信息服务。积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租赁、金融保险等航运配套服务。加强与江苏、上海沿海口岸的交流,建立公共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开展跨区域航运合作。力争促成安全、通达、快捷、高效的长三角地区枢纽型港口。

——持续增强物流经济实力

推进蚌埠新港物流产业园多方位发展,加快现代物流业汇聚。积极创建港口作业信息中心、智慧车源中心、物流信息中心,争取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申报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开展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业务,打造禹会区产业物流和蚌埠市综合物流服务中心。围绕自贸片区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创建以硅基材料、生物基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主的专业物流集聚区。围绕马城片区及中宏码头加快发展,辐射淮南、带动怀远,创建以新型建材为主的专业物流园区。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设备,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标准及新型物流模式标准,提高物流标准化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专栏2 商贸流通功能提升重点项目

1. 港口贸易:皖北航运结算中心、新港仓储集散中心。

2. 自贸区发展:国际贸易信息中心、进出口商品展销馆、外贸结算中心、大庆街道经济发展中心、长青乡经济发展中心。

3. 现代物流:新港物流园二期、新港智慧物流中心、新型智造物流中心、禹通物流园、东方驿站安徽区域中心、赤湾东方网络货运平台。

 

四、丰富商贸流通模式,大力培育商贸新业态

积极应对流通网络化、交易虚拟化、信息市场化、要素商品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促进商贸服务活动中流通方式转变、流通手段更新、流通效率提高,推进禹会区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会展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的集聚式发展,体现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认证服务等商贸服务新功能。

——加快总部经济发展

立足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着力建设东海大道总部经济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重点培育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高端制造业总部经济品牌。吸引科创总部、外贸总部等综合型总部落户。发展壮大研发中心、采购与销售中心、结算中心、运营中心、人力资源和物流分拨中心等功能型总部。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成长型总部。外引内培、引育结合,推动形成“1N”的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格局,打造富有活力的禹会区总部经济生态圈。到十四五末期,总部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上,总部载体建成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加快平台经济创新

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具有的信息服务、行业组织以及利益协调功能,为禹会区新型智造产业赋能。培育硅基、生物基材料制造环节服务平台,结合总部经济,引导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引进一批电子材料关键生产环节服务平台,促进生产环节效能提升和柔性化改造。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平台,打造服务+制造” “平台+模块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加快打造双创升级版。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善全方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创业创新资源有机结合。鼓励平台开展创新任务众包,与中小企业开放共享资源,支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产品、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创新,进一步提升创业创新效能。

——积极培育会展经济

充分发挥会展活动在创造商机、吸引投资、推动营销、拉动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落户禹会区,积极谋划建设蚌埠市国际展览中心,构建多元、高效、互补的展会体系。围绕新型工业化与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一批产品展示、成果推介等方面的综合类展会,培育一批技术交流、企业合作方面的专业类展会。支持国际知名展会来禹会区办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引进一批国际会议、高端论坛项目。建立完善会展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会展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运营机制,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和配套能力,促进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皖北地区与蚌埠市会展经济新高地。

——提升发展数字经济

鼓励传统批发、零售企业拓展线上业务,支持自建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完善网络营销渠道。推动生活服务业在线化发展,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在购物、服务消费和交通、医疗、教育、旅游、养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依托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规划申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运作规范的跨境电商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引导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数字化手段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形成营销、仓储、物流、通关、结算等全链条跨境电商圈。

专栏3 商贸新业态发展重点项目

1. 总部经济:硅基总部基地、化工基总部、天昕总部、佳先总部、水投总部、港投总部。

2. 平台经济:冠宜大厦、禹会互联网人力资源产业促进中心、电子信息科技孵化中心、科创人力资源交易中心。

3. 会展经济:蚌埠市国际展览中心。

4. 数字经济:淮河跨境电商产业园、科创电商产业园。

 

五、推进城乡流通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以特色为基、以创新为动、通贸促产、聚产成城的城乡融合路径。充实乡村区域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完善不充分发展片区的商贸流通条件,促成城乡商贸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进乡村的开放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将禹会区发展的短板转变为亮点十四五末,乡村农家店覆盖率提高到100%,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100%

——充实乡村商贸流通基础条件

优化乡村商业网点布局,合理配备乡村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构筑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商贸流通环境。进一步完善乡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加快农贸集市的标准化建设,推动传统零售网点升级改造,建设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住宿、商务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商业中心,力争形成一批完整的商业街区。以互联网+乡村为突破口,加快推广乡村电子商务应用,增设乡村电子商务站点,谋划建设乡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推进乡村商贸流通数字化升级。

——完善通达高效的乡村物流

改造乡村传统营销方式,推动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新型建材为主,日用工业品为辅,依托中宏码头港口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乡村地区综合物流中心,助推马城片区经济发展及消费增长。引导乡村现有流通资源集约化、专业化配置,完善农产品集散、配送机制,提升流通效率。积极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开展特色农产品配送业务,拓展现代化流通渠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促进城乡商贸互动发展

支持城乡商贸互联,引导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向乡村延伸业务。利用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等商业模式,扩大城市商贸流通资源在乡村的市场覆盖面,带动乡村流通市场繁荣。积极开展区域性农产品季节展会,促进城乡产销有序无缝对接,引导订单农业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产品供应链。鼓励城市快递、物流企业发展城乡区域共同配送,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完善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积极探索城乡商贸流通直销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商品点对点供应和销售,加快城乡商品与物资双向流通速度。

专栏4 城乡商贸融合重点项目

1. 生活性服务:马城商业中心(区级)、大型超市、连锁店蚌埠市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园生活服务、天河科技产业园生活服务。

2. 生产性服务:新型建材综合物流园、中宏码头交易中心。

3. 城乡商贸联动:农村电商、农贸市场升级、河湖生鲜直销中心、现代乡村体验消费展销会、大洪山康养小镇配套。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商贸流通发展规划,是指导禹会区未来五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施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好政府协调作用,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创造良好环境。

一、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与十四五商贸流通业规划要求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成立由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区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强化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决策作用,积极制定各重点领域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推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部署、协调和督办重大投资、招商项目落实,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依据十四五商贸流通业规划,领导小组分解总目标、下达年度指标。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负责个人,并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重大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全面跟踪服务,明确项目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节点计划,确保项目按序时完成任务。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的商贸流通业管理机制,推进与国土、城建、工商等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商业资源和商业设施在不同片区之间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按照总体筹划、科学分工、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财税支撑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重点投向消费升级、对外贸易、商贸服务、生产服务等关键领域。支持财政资金预算安排更多地向商贸流通倾斜,研究设立商贸发展专项资金,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按照事后奖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商业模式转型以及新业态发展。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商贸流通领域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信用担保、质押贷款等贸易融资,拓宽商贸企业融资渠道。扩大本级政策税收优惠力度,出台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其缴纳税收地方财政留存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三、空间供给

强化商贸流通用地的规划、储备和供应工作,适度扩大商贸流通发展规划控制范围和预留空间。加强城市空间规划与重点商业发展片区、商业网点规划衔接,优先保障大型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总部基地的用地空间。开展新建商业发展空间的规划研究,推广在建项目实施立体开发和空间综合利用。加强对配送中心、分拨中心、零售市场等重要商业设施用地的支持,加快形成批发集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流通体系。预留一定商业发展弹性用地,为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提供拓展空间。提高商贸流通规划用地权重和标准,可以采取点供特供等形式,在安排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时实行适度倾斜。对于通过招拍挂获取土地、投资强度达到规定的商贸企业,实行延长支付期限和土地出让金返还政策。推进禹会区发展用地有机更新,提高存量楼宇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促进存量工业用地有序转型。

四、政策促进

加强产业、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自贸区、港口物流、跨境电商等发展措施。加强商贸流通领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重点推动商贸转型升级、外贸持续增长、内需消费扩大、商务服务层次提高。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群体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商贸流通创新项目,积极引导多渠道社会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信息应用及新兴消费等领域发展,积极扶持符合规划原则的中小商贸流通创新企业。完善商贸流通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研究推行适应新消费模式、新消费业态的统计方法,健全生产性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加大对中央、省、市促进商贸流通发展有关政策的宣讲力度,加强对政策措施实施的动态跟踪和检查评估,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创新。

五、环境营造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的申请材料、审批环节和办理时间。依法整治市场秩序,加强商务联合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创新监管模式,探索在执法中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引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服务和管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企业维权、资质评定、行业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入社会化监督力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形成政府监督、经营主体诚信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监管格局。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定期走访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创新等各类中小企业,促进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交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广泛开展禹会区十四五商贸流通发展规划的宣传,深度解读相关内容和政策,激发全区商贸流通相关主体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坚持示范引路,营造规划引领、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