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非遗·第一期】百年古村代代传承|走进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天河抱村落,碧水绕家门”涂山脚下,淮河之滨,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这里是——冯嘴村,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200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走进冯嘴子村口,一座红色木质牌坊便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 两个石碑立在路边,一块刻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字样,一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的“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在冯嘴子村,有80%的村民会表演花鼓灯,花鼓灯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让冯嘴村在花鼓灯艺术的传播领域中占有主体和主导地位。这种被称为“东方芭蕾”的艺术表演形式,已经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中国花鼓第一村”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花鼓灯为冯嘴村带来的,不只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还有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冯嘴村积极开发利用花鼓灯品牌的市场价值,坚持艺术传承的同时走市场化道路,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冯嘴村花鼓灯艺术团是禹会区重点扶持的民间花鼓灯队伍,多年来,为推广和普及花鼓灯艺术、促进花鼓灯原生态技艺水平的提高、交流与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该艺术团现有农民演员40余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每年为来冯嘴村视察、参观、访问的各级领导、专家、学生和游客以及在市、区和全国其它地区举办的演出达100余场。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十分关心和重视花鼓灯的保护工作,多次到冯嘴村视察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冯嘴村保护非遗工作的热情,保证了花鼓灯的各项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区文化部门积极帮助冯嘴村花鼓灯艺术团打造文艺精品,聘请我市知名花鼓灯舞蹈家、作曲家、艺术编导为冯嘴村花鼓灯艺术团指导创作,推出了一些结构完整、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群众喜爱的花鼓灯节目。
时至今日,冯嘴村花鼓灯艺术团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中屡获佳绩,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多次赴冯嘴村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频道、音乐频道多次播放冯嘴村花鼓灯的传承、发展以及农民花鼓灯艺术团的新闻和舞蹈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