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推进“小田变大田”与殡葬改革结合
工作方案
按照《禹会区“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暨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为做好改革范围内殡葬领域改革有关工作,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顺利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聚焦“小田变大田”改革任务要求, 对改造范围内的占用耕地 修建坟墓等殡葬领域乱象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妥有序开展整治,加快乡镇及村级 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和改造,引导殡葬领域移风易俗,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顺利实施。
二、任务举措
(一)开展排查,摸清底数。准确把握改革任务要求,在既往工作基础上,结合巩固和深化“活人墓”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开展梳理摸排,把改造范围内占用耕地修建坟墓等情况核准核实,详细了解数量、占地面积、户主信息等情况,逐一建立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为开展后续整治打好基础。
(二)分类施策,稳妥处置。按照坚决遏制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原则, 压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组建工作专班,加强联合执法,对违反耕地保护、规划管理、生态环保等法律法规的散埋乱葬行为,及时发现报告, 责令限期整改。对现有的存量坟墓,要通过做户主思想工作引导其主动迁移;对必须要拆除的,按照先处置党员干部的、再处置普通群众的原则稳妥有序进行。要充分发挥法治作用,强化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政府部门组织实施、人民法院到场监督的执行机制。
(三)疏堵结合,补齐短板。坚持把公益性公墓等安葬设施建设作为遏制散埋乱葬乱象的基础与保障。建立健全公益性安葬 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加快组织编制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规划内的公益性殡葬设施 用地指标“应保尽保”。尽快完成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全覆盖”任务,推进历史集中埋葬点和“老坟地”的迁移、整合、改造;同时综合考虑各区域地形地势、村庄布局、交通条件、人口规模差异,因地制宜,采取村独建、村村联建的方式,通过土地划拨或探索林地墓地复合利用、矿山废弃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方式,落实用地和选址,合理补充建设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形成公益性公墓全覆盖、村级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有效补充的保障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
(四)加强引导,移风易俗。把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指标考核和文明乡镇、文明家庭创建评比。加强殡葬信息员队伍建设,及时发现报告散埋乱葬等问题。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把文明殡葬的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占用耕地散埋 乱葬等不良习俗,为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三、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落实乡镇的属地管理 责任和有关部门的行业主管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决同殡葬领域乱象作斗争,推进移风易俗,为“小田变大田”改革的顺利推进汇聚各方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