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守好良田护“粮仓”“旱改水”鼓起农人“钱袋子”
发布日期:2023-08-25 20:55信息来源:禹会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浏览量:
要保护和扩大耕地,一方面需要盘活土地存量、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对现有的耕地则要进行提质改造,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实现高效耕作。对此,全国不少地方也在不断探索。
蚌埠市地处安徽东北部,淮河穿城而过,水资源丰富,很适合农业耕作。然而,由于地势高低不平、施工难度大,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一直不够完善,灌溉跟不上,全市500多万亩耕地,一大半只能种经济效益较低的旱田作物。紧挨淮河,却没水可用。李乃耀家的8亩多地,之前只能种小麦、黄豆这些不需要大量灌溉的旱田作物,产量低,还卖不上价钱,一年忙到头,收入经常还不够本钱。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蚌埠市也开始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进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建设和完善水利设施,将原先的低洼旱地、低产旱田,改造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水田。
如今,经过提质改造,马城镇朱村的3000多亩耕地都变成了一块块整齐、规模化的方格田。新建的灌溉水渠,配合各节点上的泵站,既能将周边水系引入农田灌溉,又能及时将多余的来水排尽,使农作物能够旱涝保收。收成有了保障,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土地的租金涨了。过去很多撂荒的耕地一下都成了“香饽饽”。
现在,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流转费,还可以到农场就业,或者外出打工,再有一份收入,当地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改造后的耕地更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也吸引了有着现代化设备和经营理念的企业来承包,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产量,提升了粮食品质。
从2020年至今,蚌埠市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现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水稻种植面积3.8万亩。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成效显著。到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