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2-07-19 09:35 来源: 禹会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20211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1

第一节  现实基础.....................................................................................................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9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总体布局与发展目标......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2

第三节  总体布局................................................................................................... 14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  优化配置,推动优质资源加速集聚.............. 18

第一节  持续挖掘前沿招商功能.............................................................................. 18

第二节  持续优化服务保障机制.............................................................................. 19

第三节  坚持发挥资本撬动作用.............................................................................. 19

第四章  创新驱动,建设产业转移承载区................ 21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21

第二节  夯实做优承载平台..................................................................................... 23

第三节  推动产业延链强链..................................................................................... 23

第四节  服务蚌淮一体化建设.................................................................................. 25

第五章  规划引领,倾力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区............ 28

第一节  推动老城区综合开发.................................................................................. 28

第二节  加快总部经济建设..................................................................................... 29

第三节  打造淮河航运中心..................................................................................... 30

第四节  提升城区通达水平..................................................................................... 31

第六章  生态优先,构建文旅融合试验区................ 33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开发.................................................................................. 33

第二节  建设皖北优质文旅中心.............................................................................. 34

第三节  纵深推进乡村振兴..................................................................................... 36

第七章  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8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8

第二节  提升卫生健康工作水平.............................................................................. 38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9

第四节  协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39

第八章  优化促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42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42

第二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42

第三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43

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43

 


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禹会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禹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禹会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全区“十四五”时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基本遵循和总体谋划,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禹会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展望到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是体现禹会特点、符合禹会实际、回应人民期盼、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聚焦动能转换,明晰产业定位,加速标准化产业园区建设,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探索征迁安置工作“先建后拆”,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2020年,我们力同心、众志成城,科学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扎实做好防汛救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变压力为动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全区经济社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一)历经五年的日积月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平台承载能力增强。集中精力抓产业承载平台建设,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16.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落地。设立长三角(上海虹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前海)两个“双城孵化”中心,对接高质量项目60余个。九州云箭点火试车,尚能风电并网发电,中科大禹建成投产,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的产业重构。推行“7×24小时”政务服务不打烊,构建“一照通”行政许可新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禹投集团参股“安徽和壮”等6支基金,推动怡亚通等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强区的“一号工地”,紧紧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进行精准招商、重点招商,服务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集聚。优化“以商招商”扩大企业家的朋友圈、延伸项目的产业链。探索“基地+基金”模式,助力企业轻资产运营。2020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133.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0个,总投资124.6亿元。围绕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产业链集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26亿元,总量居市辖区第一;完成财政收入18.6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至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8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178元和1688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在退市进园企业产能转移加速推进的形势下,仍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两次被省政府评为”稳增长促转型成效明显县区“,多次荣获省制造业“十强区”、“十快区”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逆势上扬,“十三五”圆满收官。

(二)历经五年的孜孜不倦,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玻璃设计院超薄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称号,柔性可折叠玻璃创造了中国第一,彭寿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丰原集团打通聚乳酸全产业链,获批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跻身全国农产品加工100强。中粮科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燃料乙醇产量全国第一;佳先股份成为全国首批、安徽首家进入新三板精选层企业,为全市企业近17年来首次获批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获批国家绿色工厂;通达汽车、创业机电等7家企业在“专精特新板”挂牌;中实化学、奥特机械等20家企业在省“科创板”挂牌。众多的国家级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节点中加快发展,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机遇,成功引进深圳帝晶、上海众新、中科大禹、九州云箭等78家企业落户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链初步形成。2020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户。持续推动服务业健康发展,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航运、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深圳赤湾东方物流项目落地生根,金划算、七彩鹿等公司持续壮大,蚌埠港建成淮河流域首个二类水运口岸,临港现代物流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钓鱼台禹投大厦、朝阳瑞公馆、纬四银河中心、大庆经济发展中心等三产业态加速集聚,入驻企业196家,服务业日趋繁荣。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科学编制《禹会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特色小镇和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激发区域新动能。总投资14.5亿元的206国道开辟了马城区域第二条大通道,牵引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投入资金近3亿元,新建马孝路、河莲路、白衣路等四好农村路200余公里;城市公交180开通至马城区域,群众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投入5亿元,完成淮干黄苏段一般堤防8.2公里退建、7.8公里新筑,加固8.5公里天河封闭堤,新建天河闸、孔津湖、马城、禹会等排涝站11座。新修120公里农田水利干渠,整理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全区36个村挂牌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获评全省首批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农村宅基地试点示范县区。涂山“万亩优质精品石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晚秋黄梨、绿园蔬菜等16家企业完成“三品一标”认证。长青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老贯徐、周蔡完成整村征迁改造,宋滩、郑郢等5个村实现村改居。先后投入13.5亿元,在马城新建了22.3万平方米安置房,及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禹会区人民医院、消防站、综合文化站等设施,建成了淮河中宏码头,规划了绿色建材产业园,一座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三)历经五年的添砖加瓦,城市建设成效明显

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棚户区改造模式,变“先拆后建”为“先建后拆”,为群众提供“现房”供选择安置,让征迁群众实现“零过渡”。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成效凸显,拆除钓鱼台区域、新船塘、柴油机厂等60个棚户区(城中村)共约22万平方米,新建秀水新村、喜迎门、六公里花苑等22个安置小区共2.1万余套安置房,改善6万余人住房条件,其中喜迎门小区建成安置房近6000套,成为全市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安置小区。累计提升改造康乐大院、蓝鲸小区等老旧小区71个,受益群众3万余户。新建前进路、张公山七村等10个街头游园,居住品质显著提升。成功解决金伟熙城观邸、天鹅居等8个项目3800户群众房屋产权证办理难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探索“城管+”执法模式,协同执法资源,增强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上线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打造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蝉联第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合理布局老城区教育资源,建成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建设朝阳实验学校、淮海小学,提升教育质量。第一人民医院8.3万平方米病房大楼开工建设,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紧密合作,借力长三角资源,服务珠城人民。蚌埠五院提标升级,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举办多场国家级登山比赛。涂山“彩虹道”成为市民周末郊游的网红“打卡点”。开工建设张公山北公园、涂山公园、黑虎山公园等项目,城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G3高速出入口建成通车,中粮大道白改黑完成,兴华路开工建设,打通淮河路、纬六路等7条城区道路,通行条件全面提升。

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蚌埠市西部城市更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西部城区综合开发。钓鱼台、朝阳、纬四、张公山片区基本消除连片棚户区,荣盛锦绣香堤、信地潜龙湾、观澜御湖、华地公馆、和顺第九街等小区陆续建成,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欧尚超市、百大拓基广场、荣盛时代广场、观澜瑞公馆、银河中心等商业街区,各种业态加速布局,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张公山公园山水相映,鸟语花香,亭台楼榭,各具特色,成为群众户外休闲的好去处。

(四)历经五年的披荆斩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保护扎实有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完成大洪山国有林场改制,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连续实施植绿覆绿5500余亩,大洪山林场被确定为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集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淮河岸线综合整治和天河水源地保护工作,服务引天济龙(张)工程加速建设,完成黑虎山东南麓截洪应急治理工程,八里沟、席家沟水清岸绿成效明显,更高水平的建设规划正在编制,未来五年将水系连通,碧波荡漾。

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全面完成中粮涂山热电、新源热电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天润化工、佳先股份等企业退市进园,减少了废气排放。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全面完成“双控”目标,能耗控制率稳居全市前三。在全市试点居民“煤改气”,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秸秆禁烧连续8年“零火点”。构筑淮河干流分级管控体系,拆解淮河76条非法采砂船,拆除禹会、苏岗、后胡等20余个非砝码头,全面落实淮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建立拆迁、建筑工地巡查长效机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管控标准,持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生态文明加速建设。编制完成《涂山风景区控制性规划》,引领片区绿色发展。实施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累计新增绿地面积104.3万平方米,累计植树造林10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2%,助力珠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成立全市首个湿地自然学校(马城镇花郢小学),全区湿地面积达到5537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4%。建成草寺村、广德村、花郢村等9个村污水管网,完成马城、后程、前郢等5条黑臭水体整治,乡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五)历经五年的埋头苦干,社会事业全面提质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投入约8亿元,新(改)建孝仪中学、淮海小学、蒲黄小学等12所学校,近20万平方米。教育改革成果丰硕,推行“校长职级制”,在全市率先实施“区管校聘”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协同蚌埠二中、北师大附校等优质资源,联合办学成效显著。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北师大附属学校在校生规模近万人,连续三年本科达线率超90%。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成功转设蚌埠工商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8个,在校生6500余人,办学规模市辖区第一。禹会区先后荣获全省“教育强区”“国家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等荣誉称号。

卫生及其他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马城中心卫生院成为我市首批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单位,获评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喜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长青乡入选全省首批“健康小镇”。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投入近700万元建成马城镇、长青乡等6个综合文化站和62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马城镇获评“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禹会村遗址考古又获重大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龙山文化城址“揭开面纱”。张公山退役军人服务站荣获“全国示范型服务站”。民族宗教、对台、港澳、外事侨务、信访、计划生育、老龄、双拥、妇女儿童、共青团、残联等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工会、档案、消防、科普、气象等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深化“三社联动”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推进实施“江淮普法行”和“七五普法”终期验收,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警**调成效明显,长青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大力推进“平安禹会”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群众安全感位居全市第一。区法院探索“法院+”模式,优化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效果明显。区检察院层层压实检察官责任,工作质效有了明显提升。区人武部第二次获评省**“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家间竞争博弈愈发激烈,叠加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扩散,将一定程度影响经济增长。要素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承接中低端产业转移的竞争趋势明显。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形势给我国外向型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断涌现,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加快重构,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内需旺盛,发展韧性强劲,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的先试先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向纵深推进,都给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延伸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自身看,西部城区的综合开发孕育着“后发”机遇。纵观全市,蚌埠向东向南已与凤阳“握手”,扩展城市空间,加速人口集聚,西向发展乃大势所趋。禹会正面临“产业重构、新城再造”的窗口期,发展压力虽大但发展空间更足、机遇更多。现如今,政策优势叠加。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共建共享、享受自贸区的先试先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老工业区改造的政策扶持,集众多利好政策于一身。创新模式成熟。成熟的“基金+基地”模式,未来3年将建成200万平方米厂房和8万平方米研发中心;禹投集团参股和壮、和泰等基金都是优质的招商平台;全区国家级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众多的科技平台,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区位优势明显。在全市层面推进蚌埠“西融”战略已列入日程,借力引江济淮、跨天河通道和中宏码头等项目建设及最美“荆涂淮河湾”的打造,马城区域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更有主城区10平方公里的退市进园区域成熟的城市发展净空间,这都是我们逐梦“十四五”的宝贵资源和广阔舞台。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总体布局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战略机遇,借助自贸区先试先行,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奋力在构建禹会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新时代美好禹会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禹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加快推进西部城区综合开发,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美好禹会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全市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蚌埠“两个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辖区大院大所、龙头企业作用,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坚定不移推进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区域重大战略,把握自贸区建设先试先行机遇,突显港口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对外贸易。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在禹会落地生根,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长三角一体化,抢抓发展机遇,体现禹会作为,着力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服务发展大局,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

 

第三节  总体布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坚持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围绕“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两大目标,按照“一带引领、三核支撑”的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四个功能片区”建设,找准项目支撑,立起禹会“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构建“三核支撑、满天繁星”的产业格局,着力将禹会打造成“山水人文城区,科创产业高地”的城市片区,为加快蚌埠“两个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注重“一带”牵动打造自贸区高端商务集聚带(中粮大道-涂山路-东海大道),沿自贸区范围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星级酒店、科技研发、商务办公、高端医疗、优质教育、金融保险、检验检疫等产业,提升自贸区建设质量,形成引领皖北的产业集聚带。

强化“三核”支撑:1.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阵地的轻型智造产业核;2.以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为依托的自贸区临港国际贸易核3.以马城绿色建材产业园为支撑的新型建材生产交易

建设“四个功能片区”:着力将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0万平方米标准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产业转移承载区;把退市进园10平方公里区域和自贸区港口建设成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示范区;推动涂山、黑虎山等自然景观与禹会村遗址、老工业遗存、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打造成文旅融合试验区;按“前港后场(厂)”将马城绿色建材产业园打造成蚌淮一体化枢纽,形成承载产业、活跃商业、连接蚌淮、辐射皖北,分工明确的蚌埠未来城市新中心,成为蚌埠“两个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

 

第四节  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省委、市委、区委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禹会、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创新型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健康禹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禹会美好家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协调发展实现新跨越,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平安禹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按照全市“三地一区”两中心、“四区”两基两枢纽的目标定位,依托大院大所大港口等平台资源,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建设机遇,汇聚创新优势,全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谱写全面绿色转型新篇章,构筑高水平改革开放新高地,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坚定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现代化美好禹会进军,为蚌埠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

——202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000元、285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占有面积等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三章  优化配置,推动优质资源加速集聚

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实施方案,充分学习长三角、粤港澳等先进地区的做法,主动加强对接,主动合作共建,开拓思路,提升效率,利用政策叠加优势,创新服务机制,强化资源保障,服务产业发展。

 

第一节  持续挖掘前沿招商功能

以上海和深圳孵化创业基地为依托,持续推行“创业研发在外地,生产制造在禹会”的模式,充分发挥“长三角”(上海虹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前海)招商基地作用,实现年孵化转移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10个。建成京津冀(北京)孵化创业基地。推进外地优势资源与禹会在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多向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发挥禹投参股基金主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基金的撬动作用,加强与国企、央企、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合作,在“基地+基金”模式助推下,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更多优质企业落户禹会,推动禹会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1:招商平台项目

长三角双创产业孵化基地(上海虹桥)。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禹会区和上海新微科技集团共同打造,推行“创业研发在上海,生产制造在禹会”的全新项目合作模式,把上海的科创资源优势和蚌埠的产业基地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孵化具有科技创新力的科技企业,既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线城市创业平台,又能快速吸引产业项目投资禹会,推动禹会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基地(深圳前海)。基地作为禹会区企业走出去和大湾区企业请进来的前沿窗口,重点培育智能终端、传感器、5G核心器件、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新产业,服务禹会区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助力禹会区筑牢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工业强区。

京津冀双创产业孵化基地(北京中关村)。结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谋划在京津冀地区设立孵化基地,有助于禹会区进一步融入一线城市的发展脉络,整合资源,形成辐射全国的产业集群,促进老工业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持续优化服务保障机制

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用好用活“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吸引和聚集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推动硅基、生物基、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四送一服”,强化“三个一切”服务理念,落实“首席服务官”制度,创新税收征管服务举措,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同时,积极推动优质资源要素配置,把城市建设、高端医疗、优质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等融入营商环境,一体化推进,全方位建设,夯实配套基础,形成“创新创业环境优,才商云集竞自由”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  坚持发挥资本撬动作用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深度融合资本市场优势,完成禹投AA+信用评级,做大禹投集团投融资体量,壮大禹投整体实力,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业态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加大对外投资和参股合作,“十四五”期间禹投集团控股或参股1-3家上市公司,培育一批后备上市公司;加强与建筑行业国企、央企的深度合作,实施“提质创优”工程,力争实现本区建筑业企业资质突破,力争牵头建设的项目创建优质工程。

专栏2:基金项目

禹投怡亚通供应链综合商业平台项目。搭建供应链综合商业服务平台,服务产业上下游企业,包括供应链服务(1+N)、采销及采销执行、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全球采销服务、政府采购等。

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支持禹会区内优势企业,兼顾其他地区优质新兴产业项目,并重点将其引导致禹会区。

蚌埠市禹会区和泰产业发展基金。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和军民融合发展领域,重点支持航空航天装备、遥感卫星资源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军民技术兼容性强、与国家安全关联度高的项目。

嘉兴科微创业投资合伙企业。重点投资通讯电子及芯片、新材料、物联网、互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嘉兴上创科微二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专项股权投资。

北京元培科技创新投资中心。投资原始创新阶段项目,主要投资信息技术行业高端“硬技术”创新项目。

蚌埠安芙兰中小企业发展二期基金。基金主要投资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第四章  创新驱动,建设产业转移承载区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借力辖区内众多的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创新中心等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做强创新引擎,夯实承载基础,集聚“十四五”胜利开局起步的源头活水。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围绕“科创体系256”(全省2方案〈计划〉、5支柱、6平台科创体系),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依托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中粮科技、中科大、华南理工等平台资源,重点推进国家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省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中科大(先进研究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海智计划安徽(蚌埠)国际人才中心、中科大丰原纳米纤维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通过政策支持、合作共建、资源对接等方式,引入科技创新类项目,力争建成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站点,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创新机构,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发展活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专栏3:创新平台项目

国家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信息显示、新能源、交通运输、绿色建筑等领域开展研究攻关。打通从硅基原材料到高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安徽省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安徽省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秸秆预处理、组分分离、酶制剂等非粮原料综合利用技术开展产业技术攻关,配套建设万吨级秸秆纤维素制乳酸示范工厂,推进乳酸、聚乳酸原料非粮化替代进程。

中科大(先进研究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建设等离子体工程实验室、P2级生物实验室、等离子体测量分析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海智计划安徽(蚌埠)国际人才中心项目。利用丰原集团海外人才联系渠道,为禹会区乃至蚌埠市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增加新的渠道与平台,为海外科技人员回国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中科大丰原纳米纤维素研究院项目。与中科大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天然纳米纤维素高性能结构材料(简称:CNFP),在轻量化抗冲击防护及缓冲材料、空间材料、精密仪器结构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替代现有的工程塑料。

聚乳酸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聚乳酸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从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的低成本、全产业链加工生产技术,带动聚乳酸生物材料应用市场发展。

新型显示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帝晶光电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新型显示技术创新平台,进行新型显示技术及相关产品、材料、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检验、检测,将成为新型显示技术的“前哨站”及研发实力积累的“大后方”。

新型建材研发中心。充分发挥马城绿色建材产业园集聚优势,推动安徽建工、建华建材建设新型建材研发中心,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开发新型环保型建筑材料以及多功能的建材产品。

 

第二节  夯实做优承载平台

依托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抓住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园、新型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建设进度,高标准夯实产业承接载体。加快建成8万平方米科技研发中心、7.1万平方米商务办公、3000套人才公寓、五星级酒店、高端医疗、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平台、法律服务等配套设施,推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2025年,吸引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达12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

专栏4:产业平台项目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主要建设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双创孵化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新型智造产业园、研发型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以及8万平方米研发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

蚌埠港现代物流国际集装箱码头产业园项目。依托蚌埠港现有资源,加强与省港航集团合作,推动蚌埠闸三线船闸建设,提升通航能力。新建42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和560万吨散件作业区,新建商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形成一区两心功能布局。

蚌埠市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园项目(马城)。借力引江济淮工程和跨天河通道建设,对马城绿色建材产业园、中宏码头等现有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建设集码头作业区、仓储物流区、新型建材大市场、新型建材生产制造中心为一体的产业园。

 

第三节  推动产业延链强链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把工业强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强区的“一号工地”,抢抓自贸区建设机遇,依托“基地+基金”的方式,在“科学构建产业链、提升品质优结构”上下功夫,努力打造较为完善的“新电感应”的产业体系(“新”指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电”指电子信息产业及智能终端装备制造;“感”指:传感器;“应”指:产业链的延伸和新材料综合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能源方面,重点围绕锂电池材料(湖南杉杉、青岛乾运)-锂电池(天齐锂业、禹诺新能源)-锂电池检测(星云股份、衡翼能)-锂电充电桩(宁德时代、鑫富华)-换电平台(新能源电池区域管理基地),形成新能源生产应用产业链;围绕电子产品整机(电视机、智能手机)制造推动注塑(贵恩材料)-新型显示(友戎创科技、国显科技)-模组(帝晶光电、凯林威科技)-智能终端(宝莱德、轩纬科技、天乐时代)的产业体系;围绕芯片设计(中科米微)-晶圆制造(锐发科技)-封装测试(海滨半导体),完善传感器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2025年末,力争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6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10家,产值超1亿元企业40家。

 

专栏5:产业链项目

【电子信息重点项目】

帝晶显示模组生产基地项目。主要建设TFE显示模组、电容式触摸屏、TLCM全贴合产品生产线。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规划78SMT生产线,建设SMT智能**设备制造、超高清LEDAMOLED显示屏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微显示模组器件生产基地项目。规划建设两条新型显示光学模组生产线,一是硅基OLED微显器件光学模组生产线,同步建设可靠性试验中心和光学研发中心;二是光电显示器件加固模组生产线。

天乐时代智能终端制造项目。规划建设移动通讯终端、智能穿戴生产线和测试研发中心,同步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打造有影响力的智能终端制造企业。

轩纬智能电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建设智能穿戴生产线、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线、智能环保周转箱生产线、厨卫垃圾处理器生产线、嵌入式工业主板及模块生产线共7条。

宝莱德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集智能电视、商用显示、电脑一体机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年产120万台智能终端(电视)整机和200万片LCM模组。

【新能源重点项目】

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建设电单车充电桩智能装配线、智能检测线、老化检测线及五金生产线各2条;建设低速及高速汽车充电桩智能装配线、智能检测线、老化检测线及五金生产线各2条。

新能源动力储能项目。建设新能源电池生产、测试配套、售后服务、技术中心。

 

 

第四节  服务蚌淮一体化建设

抢抓蚌埠“西融”发展机遇,科学分析马城区域的功能定位,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天河跨河通道等项目建设,马城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加快涂山、天河、大洪山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打造产业强镇、生态美镇、幸福小镇。马城绿色建材产业园开工建设,承接方阵商砼、绿水青山等退市进园企业产业转移,促进建华建材、元鼎市政等12个招商引资项目入园发展,打造集砂石资源开发交易(水投集团、中联水泥)-商砼砂浆(方阵、绿水青山)-PC构件(建华建材、元鼎市政)-资质建筑业企业(安徽建工、水安集团)的闭环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园区“前港+后场(厂)”模式发展,加快生产、交易、集散中心等功能板块建设,培育淮河流域新型建材重要的生产交易中心,将马城区域打造成蚌淮一体化的桥头堡。

专栏6:马城区域建设项目

【砼结构件生产类项目】

安徽建工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建设绿色环保全封闭商品混凝土拌合站生产线、混凝土减水剂复配生产线、装配式建筑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及仓储物流等,建成后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

元鼎市政工程产业化项目。建设装配式砼检查井组件、压铸排水管生产线、地下综合管廊和箱涵生产线、桥梁T型梁和箱型梁生产线、高强钢绞线网片生产线、MO1高强抗磨砂浆生产线等,年产值4.6亿元以上。

另有金鹏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汤始建华年产4万立方米新型混凝土预制构件8个项目,总投资40.2亿元。

【干混砂浆、商品砼及石料加工类项目】

中联水泥水泥粉磨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年产值10亿元以上。

方阵年产300万立方米商砼100万立方米砂浆生产线项目。建设6条商砼生产线、4条干混砂浆生产线,年产300万立方米商砼、100万立方米干混砂浆,年产值7亿元以上。

另有众信干混砂浆商品砼生产、天昕新型环保建材配套等16个项目,总投资达23.7亿元。

【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

主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马城镇镇区道路、污水、雨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道路总长度约9千米,占地约27.75万平方米。

中宏码头建设项目。建设12500吨级泊位(水工结构兼顾1000吨级),主要承担马城新区矿建材料、成品管桩的仓储、物流等功能,设计年吞吐量为160万吨。

 


 

第五章  规划引领,倾力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区

坚持系统观念,全域统筹,开放引领,大力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坚决扛起老工业区改造更新的历史重任,加快蚌埠西部城区现代化中心区域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发展新能级,回应群众期盼。

 

第一节  推动老城区综合开发

蚌埠将大力实施“东接、西融、南拓、北延、中提”战略,打破行政壁垒,高标准建设自贸区蚌埠片区,高质量开发退市进园旧址,高水平发掘山水人文禀赋,推动高新、禹会、怀远环天河、沿淮河区域融合发展,打造居游相宜、业态高端的最美“荆涂淮河湾”。为此,我们要抢抓国家推动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自贸区建设机遇,在全市新发展格局中,一体化推动城市更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主城区10平方公里区域综合开发,有序推进占地面积约466亩的华光玻璃厂、691亩的丰原集团、2200亩中粮科技和812亩的高速出入口区域4个集中连片开发项目的实施,打造蚌埠未来新的城市中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全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涂山路、大庆二路等主次干道建设水平,提升城市通达条件。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打造成集科技研发、商务办公、创业孵化、医疗教育等设施完善保留城市记忆的蚌埠“两个中心”建设的先锋区。

专栏7:城市开发项目

五星级酒店及商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40.6万平方米,建设集酒店、会务、休闲娱乐、养生、办公、商务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

中粮科技、丰原集团地块综合开发项目。占地面积约2891亩,建设总部经济、科技研发、高端教育、优质医疗为一体的产城融合中心。

高速出入口商业综合体项目。占地812亩,建设住宅及商业配套。

华光玻璃厂商业综合体项目。总占地466亩,建设商业综合体,配套学校,改善西部城区居民生活条件。

皖北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其中儿科550张,妇产科450张,建成皖北地区一流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蚌埠市供水保障及调度中心项目。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供水保障中心综合楼(含供水调度中心、水质检测中心)、供水抢修中心、水表检测中心等。

建成总投资98亿元的弘禹家园、禹淮新苑等15个安置房项目,总面积248万平方米约1.5万套安置房,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第二节  加快总部经济建设

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以中粮大道-涂山路-东海大道为轴线,积极推动佳先股份、丰原集团等退市进园企业总部研发基地建设;着眼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上市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坚持招大引强,促进项目落地,支持赤湾东方华东新干线总部项目做大做强,继续深入对接中国南山(开发)集团、安徽水安公司等企业,争取一批招商引资企业总部基地项目尽快落户我区;加快港航集团总部大楼、水投集团总部等项目建设,打造总部经济带,进一步提升我区航运和产业优势;推动钓鱼台、朝阳、纬四形成较好的商务氛围及生活配套,活跃经济,方便群众;持续助推金划算、绿色数字等平台经济项目发展壮大。

 

专栏8:总部经济项目

自贸区总部项目。投资8亿元,建设承接长三角企业总部搬迁的商务办公大楼。

佳先股份总部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佳先股份总部大楼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港投集团总部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港投集团总部大楼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退市进园企业总部基地项目。投资5.5亿元,结合五大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建设化工企业办公、结算中心等。

水投集团总部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水投集团总部大楼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服务经济发展。

 

 

第三节  打造淮河航运中心

依托自贸区建设优势,按照“一心两轴,三点联动”的空间布局,携手淮河(安徽)港航集团,实施港航物流基础提标工程,整合淮河船闸资源,匹配淮河航道升级工程,提升航道运载通航能力至万吨级。支持蚌埠港现代物流园发展壮大,以蚌埠港国家二类水运口岸为基础,搭建蚌埠国际集装箱码头国际贸易平台,建设粮食进境、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积极创建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及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速形成完善的港口支撑平台,推动“安全环保大港口”建设,把蚌埠港建设成为立足淮河、辐射全国的贸易中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专栏9:贸易平台项目

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集产品资源、平台对接、办公、仓储配套、物流配送、人才输送、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园区。

进出口商品展示中心。打造以进出口商品展销功能为带动,涵盖市民消费体验、餐饮娱乐、商务办公、旅游等丰富业态的跨境类及非跨境类商业商贸的商业综合体。

进出口粮食交易中心项目。聚集粮食贸易企业,建设交易中心大楼,为经营进出口粮食、农副产品的企业提供交易、结算和信息交易等服务功能。

淮河港航科技信息保障中心。建设综合办公楼、网络信息平台,开展船员培训、船舶维修、调度指挥等业务。

 

 

第四节  提升城区通达水平

加强“三个工程”建设,提升城市通达能力,承载产业发展、城市更新。连通市际县区,保障G345马城至唐集公路、黄疃窑大桥等项目建设,推动跨天河通道早日开工,进一步拉近马城与城区的距离,形成南接淮南、西连怀远的新型产业片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通江达海,借助“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江淮运河将经寿县入淮河,中宏码头将成为淮河上游货物入蚌的前沿码头,依托马城绿色建材产业园的规划建设,马城区域发展能级将显著提升。服务对外贸易推进淮河港航科技信息中心、淮河航运调度中心、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提升蚌埠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水平,通过扩大堆场、增加泊位、完善配套、提升航运能级等方式,积极引进外籍货轮设立还箱点,助力蚌埠港壮大发展国际贸易,形成新的增长极。

专栏10:交通建设项目

G345马城至唐集一级公路。新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提升马城区域通行条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黄疃窑大桥项目。建设黄疃窑大桥,连通马城镇与怀远县常坟镇,促进蚌怀同城化发展。

跨天河通道项目。主要建设跨天河通道以及通风、照明、消防等配套设施。

涂山路白改黑项目。对涂山路(朝阳路-东海大道)段进行道路绿化、路灯等市政道路提升改造,道路长度约7公里。

城区道路建设项目。建设改造堤下路(朝阳路-胜利西路段,道路长度1670米)、红旗二路(道路长度845米)前进路(道路长度600米)、纬五路(道路长度610米)、纬六路(道路长度610米)等18条道路,配建排水、绿化、路灯、交通设施等,改造和新建道路总长度约19.63公里。

G3高速禹会服务区提升改造工程。提升改造G3高速禹会服务区,增设游客观赏、休憩、充电桩等设施,为来往司乘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第六章  生态优先,构建文旅融合试验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三线一单”与各类专项规划衔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系统资源保护、开发,充分挖掘“自古一线两源头”等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特色名片。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开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一调整、两修复、三提升”建设(“一调整:协调开展天河应急水源地调整;“两修复”:推动退市进园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和大洪山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三提升”:提升淮河河道通行能力;提升荆山湖生态建设;提升席家沟、八里沟等水系环境,拓展城区灵动空间),全面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形成河湖清亲两岸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加快黑虎山公园、涂山公园、张公山北公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主次干道绿化覆盖率,拓展绿化空间,发挥森林碳汇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专栏11: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黑虎山公园建设项目。主要开展水系治理、园林绿化提升、景观小品建设。

涂山公园建设项目。建设大禹祭祀广场、园林绿化、景观小品以及相关配套道路、停车场等设施,提升服务能级。

大洪山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废弃矿坑整治、塘口除险与生态开发。

孔津湖洼地综合治理改造项目。吴家沟、独山河清淤和岸线整治,孔津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耕地生产能力提升改造。

八里沟北段(涂山路淮河大堤)、席家沟生态环境整治项目。计划对席家沟、八里沟涂山路至淮河大堤段进行护坡、绿化、浮岛等相关设施建设。

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对东海大道西段(黑虎山路-荆涂淮河大桥收费站)进行绿化提升,绿化面积65.6万平方米。

天河湖平原水库项目。实施天河清淤、岸线整治、截污、打造湿地、生态修复、休闲道路等内容。

天河应急水源地调整项目。调整天河应急水源地,建设芡河至蚌埠市区取水管网,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大洪山引水上山项目。在大洪山新建提水泵站,铺设管道,覆盖消防、灌溉15000亩,有效改善大洪山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建设皖北优质文旅中心

推动老工业遗存综合开发。推动柴油机厂、米厂、金银制品厂文化创意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利用丰富的工业遗存,发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产业,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完成禾泉特色农旅小镇建设,发挥文旅项目带动作用。加强涂山、黑虎山、大洪山及天河景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骑行道、登山步道、半马赛道等项目,完善景区周边基础设施,培育发展马拉松、骑行、露营等“体育+”旅游业态,推进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科普基地、森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打造山水环绕、生态优美、辐射皖北的旅游集散中心。实施大禹文化再现工程。深度挖掘大禹治水“劈山导淮”变堵为疏的创新精神,领略“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磅礴气势;体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家国情怀、敬仰“望夫成石、端坐涂山”的忠贞精神,将历史记载、历史传说、历史故事,转化为互动体验、可视再现的大禹文化盛宴,形成登涂山、观天河、赏非遗、品历史的高端享受提升大禹文化品牌影响力

 

专栏12: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禹会村遗址历史旅游综合项目。建设文物陈列展览、文物藏品库房、文物保护研究及行政办公等相关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开发项目。以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为着力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作为大禹文化的综合载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蚌埠文化新地标

禹会区工业遗存保护开发项目。利用现有工业遗存建设大石马文创园,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文创等为一体的旅游会客厅。

米厂(柴油机厂)文创园项目。主要建设文创办公、地下车库及相关配套设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涂山景区旅游景点提升改造项目。对文笔峰、禹王宫等景点进行提升改造,满足群众户外活动需求。

涂山-黑虎山防火通道(骑行步道)项目。依托涂山-黑虎山景区山林地貌,建设山地自行车运动专业场地,以及运动俱乐部、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服务森林防火、游客出行。

国际研学基地项目。利用北师大国际教育品牌,打造以国防教育为主题,覆盖皖北地区集文化旅游和教学教研为一体的文化研学基地。

禾泉农旅小镇项目。 实施“农业众创空间”“创意创客领地”“旅居聚集中心”“淮河文化风情街”,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居)目的地。

大洪山森林生态小镇项目。建设集生态休闲、文化娱乐、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基地。

钓鱼台遗址公园项目。新建遗址博物馆、景观走廊、沿河步道及绿地等内容,提升片区文化功能。

 

第三节  纵深推进乡村振兴

优化乡村建设管理。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旱改水”“空心村”整治,提升土地利用率,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强农民宅基地、设施农用地使用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切实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新修200公里乡村道路,推进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实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上洪村、下洪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引领,补齐民生短板,发展民宿、农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增强百姓福祉。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孔津湖优质糯米、荆山湖稻虾、天河湖水产品等优势产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2.5万亩,积极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工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加速推进劳动力转移,力争5年内转移农村人口1.2万人就业,推动农村人口向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有序转变,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专栏13:农业重点项目

禹会区粮食产业园项目。为中储粮代建22.5万吨仓容粮食仓库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粮食储备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蚌埠市第三仓库项目。为粮食三库建设7.6万吨仓容粮食仓库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粮食储备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高端食品产业园项目。建设工业巧克力、可可豆、新鲜水果冻干食品、冻干水果巧克力涂层加工区及食品研发、检测、认证中心等。

农田水利改造提升项目。对马城南部平原井灌区、十二门塘灌区、天河周边灌区、孔津湖和荆山湖区域的圩区洼地进行改造提升,提升防洪排涝灌溉能力。

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对现有农村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提升改造乡村道路200公里。

上下洪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启动上下洪美丽乡村建设,修复区域人文景观,改造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特色民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孔津湖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在孔津湖区域建成2.5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日加工1000吨粮食能力的烘干中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涂山万亩优质石榴基地项目。建设万亩涂山石榴基地,引进新品种,提升改造涂山周边石榴品质。

大洪山林下石斛种植基地项目。利用大洪山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石斛等中草药种植,发展森林康养及特色种植产业。

 

 

 

 

 


 

第七章  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立足“当今科教医养游”的要求,着力加强对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齐民生短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快马城实验幼儿园、孝仪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建设,补齐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短板,增强群众福祉。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20亿元,建成孝仪学校、田家炳学校等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总体规模达500余个教学班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义务教育质量进位,中考成绩“进阶”,力争创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支持蚌埠七中、秀水实验学校与北师大附校等优质民办学校深度合作,持续推进优质品牌学校集团化办学,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为更多孩子提供优质教育。支持蚌埠工商学院增设教学专业,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突破万人大关,创办一流高等院校。支持北师大附校打造办学规模一流、办学质量一流和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第二节  提升卫生健康工作水平

持续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和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控监测检测工作。支持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扩大合作,惠及更多珠城人民。禹会区人民医院投入使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推动建成皖北妇女儿童医院,打造辐射皖北的优质妇儿医院,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的期盼。完成基层医疗中心、孝仪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健康禹会。到2025辖区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三社联动”长效机制,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构建“网络化+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升级版。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院,构建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体系相互支撑的新型养老体系。积极做好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提升幸福指数。“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就业3.5万人,就业创业培训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到2025年末,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加大对因病致贫、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优化医疗、教育、就业等救助方式,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第四节  协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推动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推进科技馆项目建设工作,多渠道开展科普工作。全方位引领、服务青少年成长,维护其合法权益,为青少年营造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团结、激励残疾人,帮助特殊群体创造幸福生活。进一步推进工会、统计、气象;对台、港澳、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慈善、地震、人防;档案、文史、地方志等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建设更具获得感的幸福禹会。

 

专栏14: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蚌埠工商学院二期项目。主要建设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增设专业,扩大办学规模,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

蚌埠市大庆学校。办学规模为66个班级,小学部为24个班;中学部为42个班,招生规模约3000人,提升区域教学环境。

淮海小学建设项目。办学规模为30个班级,招生规模约1300人,解决周边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朝阳实验学校(七中改扩建)项目。办学规模54个班级,招生规模约2500人,改善办学条件。

田家炳中学。与大庆路小学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组建初中部和小学部共48个班,招生规模约2000人,提升区域办学水平。

秀水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建设48个班级,招生规模约2000人,满足周边居民子女就学需要。

禹会区涂山学校项目。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总规模为54个班级,招生规模约2500人,满足周边居民子女就学需要。

孝仪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孝仪中学、新建小学部合并组建成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规模为54个班级,招生规模约2500人,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教学环境。

禹会体育馆建设项目。建设拥有400米标准跑道体育场、11人制标准足球场、3000座规模体育馆以及8个泳道的游泳馆各一座,满足群众运动健身需求。

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项目。新建综合病房大楼,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

禹会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疾控中心、妇计中心、急救中心等。

马城镇中心卫生院孝仪分院项目。主要建设业务用房,购置医疗设备。

第四人民医院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建设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三级甲等康复专科。

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高端养老示范园项目。项目位于涂山风景区黑虎山南麓,建设老年公寓、社会救助站和社会儿童福利院。

“三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主要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休闲娱乐、助餐助浴、日常保健、心理咨询、康复健身等。

应急指挥中心(含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设禹会区应急指挥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救灾物资。

黑虎山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建设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场地和建筑。

 


 

第八章  优化促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以上率下写春秋”,主动担当作为,更好地履职尽责,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形成“五治融合党引领”的工作格局,蓄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五治融合党引领,为实现“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提高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的定力,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定不移推动禹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强化规矩意识,坚决贯彻执行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强化学习思维,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在变局中把握规律,着力提高应对尤其是驾驭风险挑战的本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让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制度红线不可逾越、法规底线不能触碰,打造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以实绩论英雄,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在实干中练就过硬本领、在实干中淬炼担当品质、在实干中恪守清廉**,为禹会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着力推进依法治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防范打击犯罪同化解风险、维护稳定统筹起来,强化安全风险管控,落实“一单四制”制度,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各方面工作。继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对融资平台、网络众筹等金融业态监管力度,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震慑态势,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功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依托城市大脑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禹会”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快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等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应对“新型流感”“新冠肺炎”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围绕国家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全市发展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编报了308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十四五”重大项目,总投资2076亿元,为“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提供坚实项目支撑。同时,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老工业振兴专项、长三角产业转移等资金投向,谋划编制专项项目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为蚌埠“两个中心”建设提供更多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