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
首页 > 专题专栏 > 工作报告

禹会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 时间:2017-12-16 15:47 点击: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171216在禹会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上

     陈建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顽强拼搏,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

2017年,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1.5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17亿元,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107.4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6亿元,增长12.6%。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增长15.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2元,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3088元,增长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一)工业转型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玻璃设计院、八一化工等骨干企业经济运行良好。丰原、中粮“退市进园”工作与产业链延伸有机统一,总部经济进一步做大,海外市场不断拓展,成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中粮生化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院士工作站成立,助推跨越发展。丰原集团生化新材料项目正式启动,生物基新材料入选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天润化工聚丙烯酰胺入选2017年度安徽工业精品。天盾防护、六六房车等企业生产形势良好,发展后劲充足。高科能源、航天生物科技喜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行星机械、万宝玻璃成为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首批挂牌企业。汇能动力新三板即将挂牌。资本市场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完成技改投资7.47亿元,同比增长37%。新增发明专利申请900余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禹会区被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通过初审。工业转型发展正集聚能量,蓄势待发!

(二)项目建设提振发展。新兴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引进上市公司鸿路钢构,总投资25亿元的盛鸿科技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总投资5亿元的大连尚能风电、总投资3亿元的建华新型建材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动工建设。赛特集团年产12万方PC构件项目厂房主体完工。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获批。总投资3亿元新港新区二类水运口岸开工建设。新206国道建设进入尾声,红旗二路基本建成。投资2.7亿的东海大道与合徐高速公路出入口(G3高速)项目正加速推进。服务业项目多点发力,成功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投资10亿元国家级禹墟遗址公园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总投资1.2亿元的涂山·黑虎山国家级登山步道开工在即。禾泉农创小镇获评“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试验)”。2018年省运会场馆——禹会全民健身中心主体完工。农业基础建设提速,国家治淮重大水利项目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工程加速推进,天河封闭堤坝体建设收尾,黄苏段征迁全面启动。深入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引进建华新型建材、晶能电力光伏发电等亿元以上项目20个,到位资金7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7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提升互补,一二三产项目建设齐头并进。

(三)“三农”工作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壮大,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4家、家庭农场47家,土地流转面积5万余亩,规模化率达37%,一批批优秀的致富能手不断涌现。完成2万余户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总面积达14.4万亩,土地确权率107%。天河、孔津湖水产,品质优良;马城稻米生产、制种育种技术,特点鲜明;花卉苗木、特色果蔬、涂山石榴,市场前景广阔,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农村基础设施承载不断增强。新建年胡、塘底等村村通公路10公里,群众出行条件大幅改善。投资360余万元的“八小”工程项目有效改善灌溉、除涝面积14000余亩。全区新建225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率先在全市实现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三大革命”成效显著,新建地埋式垃圾桶50台套,改水改厕2800户,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携手中环水务,推进马城自来水厂标准化建设,全区范围将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投资2.3亿元实施的马城中心镇区整治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黄郢、涂山、宗洼等美丽乡村各具特色,一场乡村振兴建设的大幕正式开启。

(四)创城带来巨大变化。坚持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始终。实施创城工作项目化推进淮河机械厂棚户区、马城中心镇区整治等16个项目扫尾攻坚,全年累计完成棚户区(城中村)征迁约18万平方米,交付净地约2900亩。新东王、马城安置房正加快施工;老贯徐三期、纺南等5个安置房项目建成,2000余户拆迁户将乔迁新居。征迁拆违、安置房开竣工、居民回迁安置等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十大提升行动”,开展老旧小区外立面、下水管网、道路等提升改造,达到了下水畅、道路通、面貌新的改造效果,12000余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改变了禹会区部分群众居所“老、破、旧”的面貌。推行小区管理物业化、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化,全区170多个老旧小区有了“新管家”,大庆路、淮畔人家等7个农贸市场实现了“商超化”。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106户小餐饮“明厨亮灶”提升改造。兴中路等多条餐饮企业集中区域完成油烟净化改造。新建街头游园3个,新增园林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文明出行、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禹会志愿者公益联盟获2017中国传媒“最佳创新合作项目”。锦绣、钓鱼台、喜迎门三个社区被评为“安徽文明社区”。长青乡宗洼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三年创城,一举成功。三年来,全区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了禹会人民的强大推动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创城难题,助力蚌埠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五)民生保障提标升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的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一期落户涂山脚下,首批109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圆梦于此,禹会高等教育发展翻开新篇章。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发展迅速,总投资3亿元的三期项目加速推进,招生范围辐射皖北。首届高考一本达线率66.8%,位居全市第一。“蚌埠一中·孝仪中学”集团化办学取得成效,重点中学录取率达35%。张公山一幼教育集团总园被评为省级一类示范幼儿园。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开工建设,优质教育品牌引领作用不断凸显。投入2000万元新建禹会、广德等小学教学楼6,乡村学校教学环境全面优化。禹会区成为市辖区唯一一家安徽省“教育强区”单位,被授予省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荣誉称号,已接受国家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考核验收。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第一人民医院西部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辖区居民的就医条件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医养结合体典范项目——民政园主体完工。总投资1.1亿元禹会区人民医院(二级标准医院)开工建设。市辖区唯一一家乡镇急救站——蚌埠市马城紧急救援中心挂牌运行。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结算14.6万人次,报销金额4200余万元。马城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禹会区再获人口和计划生育“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一个宜居、幸福的美丽禹会正在形成。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完成26项民生工程。全年6大类民生支出2.47亿元,占公共支出比例达30%。全区新增实名制就业7500余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完成37件中央、省、市环保督察交办、转办问题。认真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禁养区范围内73个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关闭。实施大洪山复绿造林2600亩,大洪山完成了新一轮植树修复。加强扬尘治理,严查工业废气,下大力气坚决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拆除粘土砖瓦窑厂7座,秸秆禁烧连续五年实现“零火点”。社会化养老设施不断完善,锦绣社区“日间照料”、喜迎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市推广。大力推进“平安和谐禹会”建设,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警民联调成效明显。“除患铸安”行动扎实开展,一般隐患整改率达90%以上。扎实做好征兵工作,举办盛大的欢送大会,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142名,实现了“一提升、两归零”目标。全面完成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残疾人工作成效显著,荣获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区称号。审计工作全覆盖,区审计局荣获“全省审计系统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双拥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全面加强,消防、档案、机关事务管理、地方志等工作持续推进。

(七)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抓好政府系统党建工作,坚持政府党组集中学习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化党建责任落实,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好环境。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征求意见117条,制定清单,对标整改,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走访企业98户,解决人才用工、融资担保等问题66个。认真落实“放管服”,全面实施“双随机”抽查机制,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统收统办服务事项40余个,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4500余张,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区政务服务中心获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工作推进顺利。严格执行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遵守“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实现合法性审查全覆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加强,聚焦民生等重点领域,严肃查处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党内互相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全年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73件,政协委员提案120件,办结率和满意率100%

各位代表!

回首2017年,全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改善再谱新篇,大美禹会建设充满活力!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帮助、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奋勇向前、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各驻区单位干部职工,向参与、支持、关心禹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工业经济支柱产业集约性不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起步,三产服务业发展活跃度不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难度依然较大,建设发展与资金刚性需求存在缺口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认真对照,主动作为,切实加以解决。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大美禹会建设新局面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目标,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促进产业稳步转型、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201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出生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8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改革创新,激发转型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总部经济建设,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通过大产业融合,不断增强禹会大发展的内在动力。

1.推动总部经济建设。支持丰原集团总部和国家级生物材料创新研发中心项目建设,促进生物基材料高档纺织面料及深加工产品替代石油基化纤布、化工塑料,引领原材料产业革命和绿色环保潮流,助推引入一批新型制造型企业入驻,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动中粮生化国家级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建设,确保2018年底前主体完工,引入生物化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培育一批生物制造领域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中粮引入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禹会。支持玻璃设计院高端玻璃制造产业全面做大两个市场,壮大总部经济。坚持开放发展,加快丰原集团等骨干企业“走出去”步伐,拓展巴西、匈牙利等海外市场,不断延长产业链。鼓励中粮生化等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外建立原材料基地,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大力实施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科技招商,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个,实现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74亿元,通过一批创新企业引进,全面提升转型发展新动力。

2.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抢抓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机遇,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与40所、41所等军工企业对接,利用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推动“军转民”产品大发展,同时加快丰原聚乳酸纤维新材料,及区内企业的通讯、后勤装备产品等一批“民参军”项目实施,推动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大型骨干企业退市进园,服务中粮生化、八一、天润、佳先等重点化工企业搬迁,为2018年底全面完成生产线搬迁提供保障。加快总投资10亿元的新源热电新址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产业升级、企业发展“双提升”。强化融资保障,积极支持佳先化工创业板上市,支持和推动区内企业多板块上市工作。推进晶菱机床禹会大型数控机床中心建设,助推传统企业退市进园创新发展。启动新黄山玻璃在禹会工业园选址,加快入园步伐。积极利用区中小企业新建标准化厂房,引入企业10家。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坚持重点项目调度机制,加强对困难企业帮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继续加强对万宝玻璃、天一包装、海峰印刷等企业扶持,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挂牌上市、中小工业企业成长,让老工业基地不断迸发新活力。

3.强化重点项目支撑。狠抓绿色建材节能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盛鸿科技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年产20万吨绿色建筑钢结构项目建成、建华集团新型建材项目建成、年产12万㎡蚌埠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力争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开工建设年产1000台套搬运机器人、10000台套节能电源桩项目,翻开人工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发展新篇章。积极推进总投资5亿元的尚能风电风机全套电控系统制造项目建设,推动风电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推动总投资2.7亿元G3高速出口等项目建成,构建城区连接长三角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推进禾泉农创小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创意、旅游经济。推动规划总投资10亿元禹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开工建设,使之成为淮河文明溯源标志性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与颐高集团等企业对接,依托禹会双创中心,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20余户,实现“互联网+本地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三产提标增效发展。推进总投资1.2亿元涂山·黑虎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项目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皖北户外休闲新高地、国家登山比赛竞技场。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73个,总投资达500亿元。

(二)加快城市建设,推动共建共享新发展

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城市大建设,推动城区、新区、景区、社区“四区”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多点支撑、多级发展、产城一体的大格局。

1.推进老城区提升改造。全面实施“两治三改”工程三年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征迁拆违、大建设及棚改工作,确保完成征迁17万㎡,交付净地1000亩。启动一批城中村征迁改造。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确保吴湾路、新东王、柴油机厂A地块等6个安置小区建成交付,6500余户拆迁户尽快回迁。强力推进滨河西片区6#地块、染织厂宿舍危旧房等项目的征迁扫尾工作,确保按期交付净地。加强城区绿地、绿廊、绿带建设,新建街头游园2个,建成八里沟沿线绿带,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实施“断头路”贯通和28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改善近13000余户居民生活环境,让老城区展现新面貌、辖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2.推动城市引力集聚。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从项目资金支持、住房、子女入园入学、安家补助等方面,制定人才激励机制,依托辖区企业国家级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建设,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精尖人才,助推禹会发展。加强创业支持、就业引导,吸引大学生来区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把禹会打造成大众创业福地、万众创新高地。服务保障二类水运口岸项目建成,依托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无纸化申报,发展开放港口经济,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二期建设、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三期投入使用。积极办好养老事业,推进民政园医养结合体建成运行,着力打造养老第一品牌。服务花博园二期建设,打造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聚集地。全面建成禹会全民健身中心,为成功举办2018年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提供保障。

3.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依托《蚌埠市城市管理条例》实施,坚持依法开展城市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十大提升行动”,不断优化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全面开展户外广告整治和小餐饮“明厨亮灶”改造,规范经营秩序,打造3条示范街,160个示范店,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智能立体车库建设,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题。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开展重点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案编制,扎实做好“净土”工作。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实现标准化、便利化有机结合,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一条街、诚信经营文明户创建工作,提升禹会文明程度。推进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品牌化,营造褒奖好人的浓厚氛围,让乐于奉献成为新风尚。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优化乡风文明,加强村务监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大发展。

1.丰富美丽乡村内涵。持续推进总投资2.3亿的马城中心镇区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成综合文化站、街头游园、标准化农贸市场等设施,推进马城安置房建设,实现206国道全线通车,优化公交资源配置,突出新型建材产业支撑,着力打造蚌埠西南门户重镇。按风景区建设规划要求,因地制宜推进涂山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石榴产业开发,推动景区建设,实现环境美、产业旺、特色浓、乡风好。挖掘农村资源,盘活农村资产,全面实施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让村民变“股民”,资产变财产。发挥宗洼文明村镇引领作用,促进“黄郢古寨”特色民宿项目建设、石巷旅游氛围提升,加强“一村一品”打造,增强村级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努力建设各具特色、“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2.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普法宣传、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反对铺张浪费,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净化社会风气,注重家风家规营造与传承,激励向上向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保障权利履行,切实发挥监督作用,促进乡村和谐。开展“一户一块地”建设,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2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11万吨左右。加快推进老贯徐、陈郢等安置小区建设,让群众尽早回迁。认真做好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稳步实施“村改居”,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方便群众出行。持续推进“三大革命”,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水改厕不低于5000户,确保实现中心村污水垃圾处理和安全饮水全覆盖。

3.突出农业产业支撑。发挥中粮、丰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优势,将田间变为工业第一“车间”,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设立100万元农业品牌建设基金,奖励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带头人,增加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5个,新增“三品”论证(有机、绿色、无公害)7个,认证面积达1.5万亩,产值达4500万元。借助农村34个电商平台,带动广大农民拓展销售渠道,提供农场化营销机会,助推农场化发展。经常组织特色产品参加农交会、农展会,加强优质农产品商超对接,打造“新”媒体助力、“土”特产发展的新模式,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四)强化环境保护,打造山清水秀新家园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让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实现生态环境大改善。

1.扎实推进“青山”工程。大力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大洪山山体修复1000亩、植树植绿2000亩。探索发展花卉苗木、休闲旅游等产业,抚育2600亩林带,打造观赏组团,推动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打造,使大洪山成为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成片造林1500亩,涂山石质山造林300亩,加强高速公路林带建设。深度挖掘涂山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涂山风景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天河、黑虎山-蚌埠闸景区的资源开发,促进休闲游憩、旅游观光等产业发展,让禹会绿树成荫,四季飘香,成为市民休闲旅游养生的首选地。

2.全面实施“绿水”计划。充分发挥“河长”作用,大力开展河湖沿线水污染防治,加强八里沟等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封堵、河流沿线截污、岸线美化绿化、应急水源地保护,实现河水清澈、河堤成景。坚决遏制非法采砂行为,严格淮河流域河道采砂管理,保护淮河生态,确保河道安全畅通服务保障“引江济淮”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4.9亿元淮干一般堤防加固项目建设,提升黄苏段、天河封闭堤,防洪标准。大力实施“一河一策”,加快推进“引天济张”工程建设,实现辖区沟渠相通、河湖相连,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还清还美还绿于市民。

3.深入开展“蓝天”行动。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严格执法监督,持续加强工业废气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坚持拆旧与降尘同步,覆盖与植绿并行,完善视频监控系统,严管建筑工地,严控施工扬尘,减少大气污染。推动商砼企业退市进郊。强化油烟治理,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油烟净化设施,加强对美食广场等区域餐饮油烟净化处理力度,鼓励经营户使用清洁能源,让美景与美食同在。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评选,倡导绿色出行,引领低碳环保新风尚。积极参与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试点工作。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力保秸秆全域全年禁烧。严格执行《蚌埠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确保PM2.5PM10平均浓度达到治理标准,让禹会成为绿色发展新高地。

(五)坚持民生改善,开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基础支撑,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大发展。

1.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化。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组建朝阳、张公山等4个教育集团,建成朝阳(七中)、二中禹会实验学校,推动淮海小学、秀水实验学校设计报批工作,推进禹会教育再上新台阶。设置100万元“三名工程”专项基金,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提升前进二小等5所全国足球学校建设水平,推进“一校一品”特色发展。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通过建设教职工“周转房”、优先职称评定等措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提高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人事改革,成立教育综合改革领导机构,将组织人事、教育督导纳入其中,促进全区教育教学、教育督导质量双提升,创建国家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支持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加快发展,使之成为高等人才的摇篮。帮助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壮大规模,打造民办基础教育典范。

2.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设置医改机构,服务保障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推动医保服务站、服务点建设,实现医保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聚焦公立医院优质诊疗资源,深化一院、解放军123医院与马城卫生院“医联体”建设。开工建设总投资4.2亿元的皖北妇幼保健中心、5亿元的皖北儿童医院和3亿元的第五人民医院职业病鉴定中心,建成禹会区人民医院,努力将禹会打造成皖北地区医疗机构覆盖最全、诊疗水平最高的城区之一。广泛宣传新农合新的筹资标准,新的优惠政策。推进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医务人员执业培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工作,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着力解决社会养老机构建设不足的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启动投资5亿元的新蚌埠四院建设,依托民政园医养结合体建成运行,打造蚌埠社会化养老第一品牌。

3.全面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天网”工程和视频整合应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做到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双提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工作,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突出抓好危化品、特种设备等监督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坚持县级领导开门接访,畅通信访渠道,深化推进法治信访,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和推演,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巩固“双拥”成果,推动武装部规范化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统计工作改革,加强档案管理,统筹做好民族宗教事务、地方志、外事侨务等工作,加快残疾人、妇女儿童、共青团等事业发展。

(六)加强自身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新面貌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主动作为,全面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1.坚定政治立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坚定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整治“四风”突出问题,坚决做到“五个纯粹”。坚持把十九大确定的宏伟蓝图和目标任务转化为做好工作的路线图,转化为推动禹会发展的有效举措,把学习十九大的热潮转化为促进禹会大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促进禹会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禹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将法治思维贯穿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严格执行合法性审查,凡送区政府的重大请示和政府重大决策事项要实现审查全覆盖,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切实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参与基层立法试点,强化法治观念,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持续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建设,开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查,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虚心接受新闻网络舆论监督和人民监督,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想群众所想,以实干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强化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放管服”工作,实行“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创造“四最”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政务中心建设,优化“互联网+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深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确保实体政务与网上政务无缝对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服务群众更便捷。强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政务服务热线、数字城管信息化平台等资源,探索组建禹会区政务服务指挥中心,实现市民咨询、投诉、求助“一线通”,打造风清气正、便捷高效的为民服务环境。

4.勤政廉洁奉公。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强化“两个责任”,认真抓好巡查监察和审计问题整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带头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改善民生。推进行政机关和基层政府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执行机关效能月查月报制度,让广大机关干部主动作为,提升行政效能。严格执纪问责,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持续加强廉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从严管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农村“三资”、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风险点,严肃查处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问题。让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气象,新征程更有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开启新时代美好禹会建设新征程,为蚌埠建成“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禹会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