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
首页 > 专题专栏 > 工作报告

禹会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禹会区人民政府 作者:禹会区政府(办公室) 时间:2017-01-19 08:53 点击: 【字体:  

区第十届人大

次会议文件2


政府工作报告

——201717在禹会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陈建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过去,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成就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0.3%。财政收入15.37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收入10.61亿元,增长2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增长12.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亿美元,增长19.7%。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总量位居全市首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28元、12174元,分别增长10.3%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势头进一步向好

工业支撑作用明显。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28亿元,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1亿元,增长12.9%。玻璃设计院、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八一化工等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玻璃设计院荣获第二十二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中粮生化成为我市首家获得海关高级认证资质(AEO)企业并以第一名成绩荣获第二届蚌埠市市长质量奖,丰原集团荣登安徽民企进出口百强榜首,八一化工入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中小企业活力迸发,行星机械被授予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第二批试点单位,中旭建设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佳先股份到创业板上市获省批准,利德工程设备、汇能动力等5家后备企业上市工作有序推进。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步伐加快,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年产1.5万吨高性能玻璃微珠、六六房车、疏水二氧化硅新材料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汇能小微企业创业中心成功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成为省内工业园区第一家在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专业营运公司。禹会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一家安徽省信息消费示范区。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四督四保”,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85个,其中续建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34个,谋划项目35个。持续开展招大引强,成功举办禹会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介会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30亿元的蚌埠老二马路旅游项目等12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达111亿元。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125.52亿元;市外亿元以上到位资金61亿元,同比增长5.17%

帮扶措施精准有力。全面推进营改增,累计减免抵退企业各项税费近5000万元,发放新三板挂牌上市准备基金、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各类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积极创新融资方式,争取中央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及皖北贴息资金1.1亿元,帮助企业融资1.5亿元,其中,采取专利产权质押融资方式,为高科能源等12家企业融资6000万元,规模居全市首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5亿元,完成发明专利申请790件,发明专利授权145件,其中,华东石膏与丰原发酵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柠檬酸渣资源化利用及其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全省唯一一个中国循环经济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成禹会双创中心大厦,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的平台。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达9.1万吨。全年造林2022.1亩,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植树造林任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完成35个村、14.5万亩耕地面积的确权登记工作,颁发证书21702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4.4亿元的淮河黄苏段堤防加固工程通过国家批准,正开展土地征迁工作;杜郢小流域综合治理、荆山湖退堤加固移民征迁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开始发挥效用。现代农业加快转型,青岛昌盛计划投资10亿元、占地2000亩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示范综合园区项目完成规划选址;禾泉农庄全国休闲农业众创基地项目启动挂牌仪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壮大,成功申报省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入选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呈现“量增价稳”态势,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长40%,去库存速度进一步加快。金域蓝湾、银河中心商业综合体基本建成,为传统的朝阳路商业圈注入新鲜血液;荣盛时代广场主体封顶,观澜世家·花园道投入使用,为新生的东海大道商业圈插上腾飞翅膀;万象新天·街成为老城区又一道风景线。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蚌埠新港二期通过竣工验收;皖北(蚌埠)综合保税区项目完成概念规划设计;与蚌埠交投集团合作,计划征地1200余亩,总投资30亿元的千里淮河第一大港淮河水运中心项目,正在争取二类水运口岸和粮食进境制定口岸资格。优质教育资源加速集聚,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一期工程主体封顶,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二期工程投入使用,二中禹会实验学校即将开工。旅游产业扎实推进,蚌埠老二马路旅游项目完成规划设计、涂山-黑虎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通过考察论证,蚌埠游客集散中心、大禹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一批谋划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森禾二期、禾泉旅游二期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长青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宗洼村被评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着力提高建管水平,城乡品质进一步提升

旧城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征迁拆违、大建设及棚改工作保持全市前列,市下达的15个大建设项目、13个棚改项目、12个结转项目较好完成。累计完成大建设投资20.13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23%;完成征迁53.72m2,交付净地1845.94亩,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11.92%133.76%;市中医院、长兴路等28个征迁项目基本完工,实现了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项目大头落地;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027处、60263m2,做到新生违建应拆即拆。新东王东地块、滨河西片区12号地块三期、柴油机厂A地块、马城安置房4个项目开工建设;滨河西片区12号地块一二期、老贯徐农民安置小区三期等7个续建项目基本建成,安置房累计开工8372户,竣工7123户,分别占全年任务的209%158%6825户拆迁户迁入现代化新居。

马城新区开发全面提速。马城镇被确定为未来全市10个重点建设镇,《马城镇总体规划》、《马城镇控制性详规》通过市规委会审定。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 206国道改扩建项目进入攻坚扫尾阶段,马城货运码头项目加快施工,马城自来水厂项目管网铺设完成。一批新兴产业大项目蓄势待发,马城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年产12万立方米PC构件项目进展顺利,大连尚能风电开发项目即将开工,马城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创城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累计投入约1.4亿元,完成东海七村、华光小区、君和花园等27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任务并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金厦农贸市场、纬四路农贸市场样本点实现标准化提升,东海路等4条区管道路及红旗一路等11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组建禹会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辖区市容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文明志愿活动蔚然成风,建立志愿服务队157支,注册2.4万余人,组织开展各类活动800余次,参加志愿者4万余人次,服务辖区群众近10万人,创城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城乡环境状况切实改善。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攻坚行动”,PM10平均浓度控制在80毫克/立方米以内,实现市控目标。实施全年全域全面秸秆禁烧,连续四年实现“零火点”。加强餐饮环境综合整治,106家餐饮企业完成油烟净化改造,成功创建张公山西路、金域名城餐饮示范街。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两治理两加强”专项行动,马城镇区实现环卫保洁常态化,黄郢、涂山等美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明显,禹会区美丽乡镇(村)马城镇整治项目即将开工。持续开展淮河河道及周边环境整治,拆除非法码头17个,拆解采砂船66条,保证淮河水道安全畅通。健全大洪山林场非法采石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开展集中整治行动120余次,查扣盗采车辆设备80余台,非法盗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年新增绿地15.5m2,提升改造25.88m2,新增绿地游园2个,完成绿道建设3.8公里。

(三)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民生实事加快实施。全面完成27项民生工程。全年13大类民生支出8.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6.3%。全区新增实名制就业750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成47公里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任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保参(续)保缴费人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目标任务参保人数、新农合参合率、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等各项民生工程均超额、超进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社会保险基金征缴3.3亿,发放城乡低保金额4172万元,各类补贴3000余万。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党政教育督导考核连续四年获省“优秀”,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通过省级验收。健康禹会实现新突破。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建设起步,民政园项目建设加快,区疾控中心完成搬迁,禹会区保健所更名为禹会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顺利通过省卫生应急示范区考核验收、省病媒生物防治评估验收,成功创建省新一轮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文化事业展现新面貌。禹会区图书馆挂牌成立,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马城镇被命名为“2014-2016年度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草编等3个项目列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深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发展,双拥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市第一家区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禹会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宗洼村被确定为全市唯一一家村级基层档案室示范点创建单位,并通过安徽省二级机关档案室验收。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稳步向前,消防、审计、统计、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全面加强。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信访案件化解“攻坚月”活动,国家、省交办信访积案化解率100%,市交办信访积案化解率92%。深化平安禹会建设,持续开展公安“双提升”活动,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6.2%,破案率同比上升31.5%,群众安全感显著上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全区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倾力推动改革深化,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落实“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建立并公布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两个新型服务清单,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公共服务大厅“一口式受理”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完成大洪山国有林场改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完成宋滩、郑郢、八里桥“村改居”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马城镇中心卫生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与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合作共建“军民融合共建医院”。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推进市容环卫市场化改革,移交道路面积278m2。圆满完成公车改革任务,公车经费同比下降48.7%

一年来,我们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58件、政协提案92件,办结率98%,满意率达99%。全年主动公开政务信息7000余条,办理政风行风热线、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各类信箱留言累计超过4000件,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区政府廉政会议对廉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5起,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2016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本届政府五年来的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回首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使过去的五年成为我区发展历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期间,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区”、“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诸多国字号荣誉,被认定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唯一一家省信息消费试点区并成功升级为省级示范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工作思路,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支撑大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禹会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多项经济指标总量和贡献率位居全市前列,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和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是2011年的2.1倍;财政总收入是2011年的1.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是2011年的2.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11年的1.79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年均增长12%。累计引进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40个,完成亿元以上新项目市外到位资金249.95亿元。冠宜箱包基地、新港码头及顺丰快递、安捷物流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蚌埠花博园、民政园、欧尚等一批重点项目,构筑起禹会以多元化发展支撑经济提速,以大项目建设构筑未来发展的新格局。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发展战略,在“调转促”中促进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积极践行转型发展的禹会模式,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0家、家庭农场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85%,超全市5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3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国家及省级研发中心14个,专利申请授权量位居全市首位、进入全省市辖区前十强。中粮生化、丰原集团、八一化工、玻璃设计院等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平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亮点纷呈,佳先股份、中晶技术、中旭建设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马城工业园、禹会工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园区平台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和持续发展新引擎。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城融合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进旧城改造和马城新区建设,积极开创协调发展的禹会格局,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产城一体加速融合。

征迁拆违、大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4个,全市最大连片棚户区改造项目化工厂区周边等8个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城市圈堤内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金域蓝湾、荣盛锦绣香堤、西湖观邸、御湖观澜世家、信地潜龙湾、柏庄、和顺第九街等一批现代化生活小区拔地而起,上海栈、水泥制品厂宿舍、钓鱼台、酒精厂、柳树郢等一批老旧棚户区华丽转身,禹会大地绽放新颜,万千家庭从“忧居”变“宜居”,实现几代人的“安居梦”。累计完成拆迁2.14万户,拆迁面积191.7m2,交付净地9800亩;开工建设安置房156m2,回迁安置15000余户;实施市级大建设项目6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约60亿元。顺利完成区划调整,组建禹会马城行政中心,加速推进新区建设。206国道改造、马城新区安置房、马城货运码头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年产12万立方米PC构件、年产1.5万吨高性能玻璃微珠、大连尚能风电等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呈现基础设施全面铺开、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产城融合不断加快的新景象。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青山绿水作为最大民生,围绕“半城山色半城湖,宜居宜业宜游地”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全域环境,积极打造绿色发展的禹会标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累计植树造林1.77万亩,植被覆盖率跃升为18.2%,山林面积占全市的65%,成为城市的天然氧吧。投入近2亿元对张公湖、席家沟等城市水体进行治理,新增街头游园、城中绿地20余处。深入开展“九城同创”,累计投入超2亿元,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经营性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整治基本到位。城乡环境同创工作稳步开展,老旧小区环境卫生实现环卫全接管,长青乡、涂山风景区、马城镇中心村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美丽乡镇(村)建设成效显著,冯嘴村、宗洼村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寻找蚌埠最美乡村”活动中分别荣膺前两名,我区成为成绩最好、入选数量最多的县区。今日的禹会已从昔日厚重陈旧的老工业区,正向“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绿色生态新区巨变。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将有限的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积极谱写和谐发展的禹会乐章,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资金投入累计近31.7亿元,高质量完成各项民生工程,保持民生投入增幅始终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城市居民累计享受城市低保金1.46亿元,农村居民累计享受农村低保金2881万元,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13.8%,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39套,建造公租房1786套。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达96%以上。公共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大禹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禹墟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群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花鼓灯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验收,冯嘴村花鼓灯传习所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称号,禹会花鼓灯艺术教育基地和特色学校揭牌。区政务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所、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钓鱼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荣获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安徽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大局始终保持稳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坚定不移做讲看齐、见行动的表率,一以贯之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积极树立廉洁高效、阳光透明的禹会新风,法治政府全面加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系统运转更加高效有序。扎实推进法治禹会建设,“六五”普法全面完成,“七五”普法规划顺利通过。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共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8件,政协委员提案312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坚持依法行政,施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行政调解复议诉讼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驰而不息反对和纠正“四风”,结合省委巡视和市委巡查工作,坚持巩固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以制度化确保机关政风作风的好转。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奉献铸就辉煌。我们深深懂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倾力支持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坚持不懈、奋发努力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禹会区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驻区单位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禹会区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仍然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好:经济体量不大、结构不优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马城新区建设亟需加速,城乡管理仍需加强;民生事业上还存在不少欠账;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工作任重道远。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展望未来,倾力打造五大发展新禹会

未来五年是我区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宏观经济逐步回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上升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党代会提出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市党代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上级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利好政策不断叠加,自身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环境持续优化。全区干部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朝气持续提振、攻坚克难的勇气持续增强、凝心聚力的士气持续汇聚,为我们加快发展、跨越赶超形成强大精神动力。只要全区上下一心、团结奋进,持续不断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谱写禹会加速崛起、赶超跨越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区、新区、景区、社区”四区共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蚌埠建设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的过程中,争当排头兵和先行区,奋力打造产业优化、三产融合、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高效、幸福和谐的现代化城区。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紧紧围绕“两个中心、两个全面”,进一步提升标杆、争先进位,各项工作全面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着力实现“一率先两引领六翻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引领地位,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六项指标翻一番。

要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奋斗目标变成生动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五年,紧紧把握以下重点工作:

——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战略导向,着力在创新发展上见行动。紧抓建设合芜蚌国家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大机遇,尽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加快区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营造支持企业、项目发展政策方面的创新,着力解决不符合创新发展理念的突出问题,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错纠错机制,在全区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丰原集团、中粮生化、玻璃工业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配置创新要素资源;以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禹会“双创中心”为孵化载体,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努力打造一批高新技术、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禹会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大力实施区域谋划创新。加快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步伐,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定位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示范区、皖北(蚌埠)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做好退市进园大文章;围绕“绿色节能新型城镇化镇区”的科学定位,依托大连尚能、青岛昌盛、新型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项目,着力将马城区域打造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成产城一体化副中心。

——坚持把协调发展作为重要路径,着力在协调发展上见行动。以市363”框架为导向,以区“122”规划为引领,努力构建多点支撑、多级发展、产城一体、功能完善的协调发展新格局。科学确定区域定位,紧抓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契机,结合“多规合一”要求,重点构建禹会工业集中区高端装备及电子基地、马城绿色节能示范园区、涂山天河现代旅游及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东海大道政务商贸、朝阳路商住聚集、城西现代服务业等六大功能分区,形成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集中资源支持马城、长青、涂山打造特色田园小镇、美丽乡村,以天河、涂山、禹墟和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禾泉农庄、蚌埠花博园、淮河蚌埠闸风景区等为支点,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第一人民医院、民政家园等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推进产城一体。总结推广“村改居”先进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大力普及社区服务站,引入“互联网+企业”,积极构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优良”新型社区。全面实施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统筹推进道路、水利、环卫、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和谐交融的农民新家园。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品格,努力实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要求,着力在绿色发展上见行动。大力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为蚌埠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添砖加瓦,使生态文明成为禹会的重要品牌。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三河(淮河、天河、迎河)两沟(席家沟、八里沟)一湖(张公湖)”六水共治,加强天河应急水源建设,让灵动之水跃动魅力禹会,让清澈水源滋养百姓身心。大力发展旅游业,统筹推进天河、涂山资源合理利用,依托蚌埠老二马路旅游项目、花博园、蚌埠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加快构建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新体系。抓住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契机,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治污基金,大力推进化工企业原址土地的生态系统修复,构筑特色生态景观。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结合三线三边综合治理,继续实施绿满珠城行动和林业增绿增效工程,大力推进引天济张、大庆路桥西湿地公园、席家沟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心旷神怡”,让禹会成为居住者自豪、旅游者流连、投资者向往的热土。                                                                                                                                                                                                                                                                                                                                                                                                                                                                                                                                                                                                                                                                                                                                                                                                                                                                                                                                                                                                                                                                                                                                                                                                                                                                                                                                                                                                                                                                                                                    

——坚持把开放作为动力源泉,着力在开放发展上见行动。深入实施开放引领战略,积极对应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抢抓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以及蚌埠建成“两个中心”的重大机遇,坚持进口与出口并举、引进与走出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齐抓,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入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依托G3京台高速公路蚌埠西出口项目、保税区项目、淮河水运中心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大力营造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新氛围,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承载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充分发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等大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引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总部企业集聚、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打造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高地,推动服务业向高端转型。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准确把握改革试点方向,坚持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坚持把共享作为根本宗旨,着力在共享发展上见行动。全面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确保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圈堤以内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任务,“十三五”基本完成计划。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在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围绕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增加基本服务供给,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工作,织好民生“保障网”。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促进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全面完成马城和涂山学校改薄工程,着力打造以北师大附属学校、蚌埠二中禹会实验学校、七中、十中、朝阳一小等为中心的西部优质教育高地。加强与市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123医院等大医院合作,推动形成基层首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挖掘力度,加强禹会全民体育中心和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建成“二十分钟文化健身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共进、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更多居民实现学有优教、住有宜居、游有美景、医有好院、老有善养的愿望!

三、立足今年,奋力开启跨越赶超新征程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各项工作都要力争开好头,起好步。综合各方面因素,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力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工业转型为突破,着力促进实体经济新发展

大力推动产业集聚。深入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推进“机器换人”,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节能改造,支持区内39家传统型工业企业产业升级,争取完成技改投资7亿元,促进优势产业升级发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动鸿路绿色建筑产业化项目、武汉光谷蓝焰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硅基电子产业化等项目落地开工,做大做强支撑全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优化园区平台承载。加快重点化工企业整体搬迁步伐,稳妥有序推进存量企业退市进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快速推进应急污水管网、110kv变电中心、标准化工业厂房、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完善,保障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地。进一步做好园区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争取年产12万立方米PC构件、年产1.5万吨高性能玻璃微珠、三一机械再制造等项目投产达效。充分发挥汇能小微企业创业中心孵化器作用,支持年产50万台的电动车智能中撑、六六房车、疏水二氧化硅新材料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创业中心吸引力和承载力。

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大力支持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玻璃设计院等重点骨干企业新发展,促进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中资源支持优质企业滚动发展、做大做强。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和行业“小巨人”,全年新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规上企业10家以上。

(二)以新型业态培育为抓手,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顺丰快递皖北快件分拣中心、纳爱斯皖北仓储及配送中心、安捷物流做大做强,推动禹会跨境电商物流园开工建设,打造皖北国际快件及跨境电商货物集散转运中心。加快引进韩维尼都市时尚创意加工中心项目,打造生产加工及贸易运营等产业为一体的创意基地。依托禹会双创中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争取市民政园、第一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改扩建项目建成使用,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把“夕阳产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开工建设二中禹会实验学校,争取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三期投入使用,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招生,提升教育产业化、集团化水平。

着力推动全域旅游提升。抓住大众休闲游、自驾游兴起趋势,加强点的建设、线的培育,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大力争取蚌埠老二马路旅游项目、涂山三级步道项目、蚌埠游客集散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蚌埠花博园二期、禾泉旅游二期工程进度,推动房车露营基地落地,黄郢村抗日纪念红色旅游基地建成,创建皖北精品旅游景区,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三)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推动农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争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产品总量达到7个以上。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和营销方式,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加工”,提升涂山石榴、孔津湖泥鳅、鸿恩草鸡等品牌效应,形成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绿色皖农”品牌集群。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投入,推进淮河黄苏段堤防加固工程、孔津湖洼地、涂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扶持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等龙头企业“甲级队”,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强化产业示范带动,争取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园区综合项目、大洪山光伏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武汉光谷蓝焰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落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全面完成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摸清底数,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改革效应,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步伐,争取新增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申报省级家庭农场1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释放农业发展潜力和活力。

(四)以强化要素保障为支撑,着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对接,争取中粮“我买网”电商平台+仓配一体化项目、中工合强境外贸易及加工基地等20个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个。加强项目谋划和编制,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争取禾泉农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新东王安置房、吴湾路安置房等项目纳入国家第三批专项建设基金,全区储备项目规模超500亿元。对列入省“861”计划的44个重点项目、市“3461”计划的65个重点项目加强对接,确保开工率、竣工率保持全市前列。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全面落实4321”政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大力推广“税融通”,争取全年融资2亿元。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佳先股份在创业板上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上市2家,后备企业资源库超过8家。加大建投等融资平台建设,争取国开行用款13亿元,商业银行贷款6亿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马城自来水厂、马城中宏码头项目的成功运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项目。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储等经济犯罪,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持续加强科研创新。围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定位,发挥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区优势,依托大院所、大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打造开放型创新高地。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和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建设,新增省知识产权管理试点单位5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站点10家。充分发挥科技路路通禹会分中心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孵化更多优秀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争取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五)以统筹发展为路径,着力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加快推动老城改造。围绕征迁40万㎡、交付净地2800亩,安置房新开工20m2,竣工60m2目标,全力推进征迁拆违、大建设及棚改工作。启动许庄、毛郢等城中村改造工作,对柴油机厂棚户区C区等危旧房集中区域实施征收改造,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认真做好48项市级大建设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推进蚌埠花卉交易市场及主题酒店等12个区级项目建设。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争取纺南、12号地块一期二期、老贯徐三期、陈郢安置房一期等项目顺利安置,确保回迁任务大头落地。

深入推动乡村建设。加快马城新区建设,抓住马城镇列入全市10个重点建设镇的契机,将马城镇打造成绿色、节能、环保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启动马城急救分站、消防分站建设,推进马城新区安置房、货运码头等民生工程建设进度,新建商业综合体,吸引更多项目落户。加快实施禹会区美丽乡镇(村)建设一期工程,进一步加强镇村道路、管网、立面等全面综合整治,实现全面绿化提升、主街道外立面全面改造、日常管护全面覆盖。

持续推动创城达标。深入开展文明创建达标实现年活动,全面实现基础设施再完善、社会管理上水平、文明素养新提升,为蚌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枚国字金牌持续添砖加瓦。加大财政投入,对全区31个老旧小区实施全面提升改造,运营老贯徐安置小区、海亮熙园小区等标准化农贸市场,继续实施背街小巷维修改造,推动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统筹推进志愿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和好人评选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城管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六)以改革开放为引擎,着力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改革持续引向深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抓好各项清单的动态完善和落地运行工作,建成并投入使用互联互通的网上审批系统,搭建优质高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积极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社区体制改革,扩大服务群众“一口式”受理范围,普及社区联合工作站模式,积极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与居民互助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加快环卫体制市场化改革步伐,实现城乡保洁全覆盖,让更多居民享有改革成果。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开工建设G3京台高速公路蚌埠西出口项目,加快启动保税区项目、淮河水运中心项目,进一步扩大区位优势。借助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中粮生化走出去的良好示范效应,大力培养外向型企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优化进出口结构。探索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优化通关、结汇、退税等进出口环境,争取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方阵。

(七)以生态文明为先导,着力保护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严厉打击淮河非法采砂行为,进一步改善淮河沿线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推行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水质保护责任制,加快迎河、八里沟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继续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持续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认真做好9.3m2的滨河中轴景观廊道前期谋划,推进新船塘项目绿园景观廊道建设,确保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5m2,改造提升园林绿地面积25m2,新增街头绿地(游园)2个,新建城市绿道5公里。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能耗总量“双控制”。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城市扬尘,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确保PM10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继续推行全年全域全面秸秆禁烧,争取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加快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步伐,打造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环保产业。加快马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推广农村生活垃圾“组合收运”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调,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完成各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确保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7000人。严格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认真做好“高龄津贴”和“居家养老补贴”发放。密切关注低收入家庭,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救灾救济、贫困助学、慈善救助、优抚优属等制度。实施100公里的农村道路提升改造。继续加强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分配、管理、退出制度,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着力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做好总投资3000万元的滨河实验学校前期谋划工作,加快总投资2000万元的马城和涂山风景区学校改薄建设工程进度,争创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省党政教育督导考核冲刺“五连优”。推进健康禹会发展,开工建设新禹会区人民医院,加强区疾控中心、长青乡卫生院等基层卫生场所建设,争取成功创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全面完成新一轮社区体育健身器材更新任务,争取禹会全民健身中心主体完工。认真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全力备战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展好文化走基层、进社区、入乡村活动,推进禹会国家二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好活动,统筹抓好残疾人、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统计、编制、档案、人防、科协、老干部、地方志等工作,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积极畅通信访渠道,认真落实“信访代理制”,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平安禹会”建设,持续开展“双提升”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争当蚌埠“两个中心、两个全面”的排头兵和先行区,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打造政治过硬的政府班子。认真抓好《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贯彻执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党的决策部署,更好地推动政府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力和程序履行职能。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各界舆论监督,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充分利用“七五”普法契机,进一步增强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让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成为自觉行动。

强化责任担当。全面实施“三查三单”制度,强力治庸治懒治怠,强化干部问绩问效,强化目标考核管理,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持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风行风热线平台建设,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持续提升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本领,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工作的担当作为。

打造廉洁政府。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执纪问责。严防“四风”反弹,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开创禹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