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奋力拼搏、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2013年
2013年是我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58亿元,增长11.4%。财政收入14.5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收入8.9亿元,增长62.2%。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亿元,增长14.5%。进出口总额5.8亿美元,增长18.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578元,增长14%。人口和计划生育、节能减排等控制性指标全面完成,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经济运行逆势上扬
工业发展提质增量。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新增中晶光技术等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上企业累计达73户),工业总产值突破320亿元。新增航天生物等9户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累计国家级3户,省级11户,市级19户)。新增安银机具等6户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被认定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示范区。长青乡被评为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专业镇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玻璃设计院、八一化工等13家亿元以上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丰原集团跨国投资成功进入南美、东欧市场。总投资20.8亿元的冠宜箱包制造基地试产,总投资2亿元的华光集团浮法玻璃生产线提升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2.7亿元的高科能源装备制造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一批产能提升、市场拓展项目深入实施,在工业强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三产业提标增效。积极推进三产兴区战略,总投资5亿元的合百大禹会商业中心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欧尚超市项目建成运营。省港航投资公司总投资12亿元的蚌埠新港液货码头、集装箱码头交付使用,临港物流园等一批物流企业集聚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蚌埠闸分洪道景点、禾泉农庄、张公山公园等4A级景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第一届蚌埠花博会、首届蚌埠菊花展成功举办,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达成交易近2亿元。涂山、天河优质资源吸引一批大企业高度关注。一批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项目快速推进,在三产兴区建设上展现勃勃生机。
农业经济提档增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涂山等3个省级专业示范村、天河联众等2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土地流转面积近万亩,农业生产实现连续十年丰收,粮食总产量达8.2万吨,秋季播种面积10.6万亩。新增大洪山、涂山、黑虎山等山林面积3.7万亩,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9069亩;总投资4300万元的环天河土地整治项目全面竣工,总投资近亿元的天河治理、八里沟环境提升、冯西圩堤防除险加固等项目全面完工。一批三农项目稳步实施,农业增效成果明显。
(二)要素活力加速释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招大引强战略,围绕工业提升,先后拜访雨润、汇源、广育德等国内行业10强企业;围绕商贸发展,先后引进欧尚、庭瑞等大集团;围绕文化旅游,先后对接深圳华侨城、巨人网络等企业。组织参加中博会、厦洽会等招商恳谈会20余次。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完善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储备工业升级、新区建设、文化旅游等亿元以上项目50多个,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0亿元、外资8059万美元,分别增长63.34%、40.64%。
平台建设日趋完善。涂山·黑虎山大旅游招商拉开序幕,环天河发展控制性规划基本完成,一批文化旅游创意项目正在洽谈,蚌投集团环天河开发工作有序进行。马城新区建设筹备稳步推进,建华管桩等企业快速发展。禹会工业集中区供电、管线、路网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积极引进世界领先的3D打印中心项目。禹会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开工建设,土地、用电、融资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华禹物流、台资胜景光学、江苏阿尔发等企业即将进驻。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加强跟踪服务,促成航天生物光动力治疗仪、中实化学液晶新材料等12个项目获国家、省科技计划立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6个,省重点新产品1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56%。新增专利申请1050件,增长113%;发明专利申请445件,增长102%,获得省科学技术奖3项。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荣获“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区”。
融资保障能力增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禹泰、建投、禹发、华兴等融资平台,争取国开行、农商行、建行授信贷款13.73亿元,在旧城改造、园区发展、新型城镇化、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5.86亿元。深化企业改革,佳先股份即将新三板上市,上市企业兴民钢圈注资1.2亿并购江淮车轮,蚌山制线厂、蚌埠锁厂等企业改制顺利完成。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举办“金融之春”、“金融服务进百企”等银企对接会7场,帮助中小企业贷款近10亿元。不断强化企业发展助推作用,通过建行“助保贷”为小微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增资金禹担保,为全区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贷款9亿元。行星机械等10家企业纳入市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行列,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不断激发。
(三)城乡建设攻坚克难,统筹管理深入推进
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全区上下尤其是社区乡镇干部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全力保障征迁项目滚动推进,吴湾、纺南、建设里、日化厂等6个收尾项目顺利完成;粮食一库等20余个年度项目全面收官;柴油机厂、新东王、老贯徐周边等5个项目快速启动;累计交付净地5800亩。坚持旧城改造与改善人居相结合,老贯徐、滨河1号、11号地块等7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安置房开工48万平方米,竣工近3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3115户。在市辖区率先完成渔民上岸实物配租任务,为住房困难群众解决廉租房233套。御湖·观澜世家、荣盛·锦绣香堤、信地·潜龙湾等一大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朝阳南路沿线焕发新面貌。积极改善百姓居住条件,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呈现禹会新都市色彩。
新区建设顺利推进。圆满完成区划调整,及时组建禹会马城行政中心,整合六个工作机构,安排近50名干部靠前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全面开展马城区域综合整治,民爆物品、矿山采石、河道采砂、骑路涨市等七大整治行动成效显著。拆除非法营运码头18个、取缔非法采石企业28个。马城新区、涂山、天河区域总体规划全面启动;村庄布点、农民安置、路网建设等专项规划深入推进;实施马孝路、广德路、庙前路等道路维修改造,启动马城农贸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工作,蚌淮同城206国道综合改造方案通过评审。中国恒天、蚌埠能源、融华国通、吉祥资本就新区建设达成意向协议。加快城乡一体进程,拓展发展空间,全力开辟禹会腾飞新天地。
城乡管理规范有序。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成6个小区的美化亮化和8条小街小巷的维修改造,老旧生活小区整治成效明显。生态宗洼、文化冯嘴等一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加快环卫体制市场化步伐,实现城乡清扫保洁管理公司化、作业机械化、服务标准化,长青乡、马城镇中心村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合理审批农民建房,完善房屋固化资料,成立专业控违巡查队伍,城乡控违体系逐渐完善。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了“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实现社区管理扁平化、服务智能化、百姓办事简洁化的目标,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示范城区”。通过见缝插绿的方式,新建钓鱼台、蚌埠报社等城中绿地3处,新增绿地3万余平方米,康乐路等一批骑路涨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朝阳路等4条主干路网提升改造全面完成。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四)民生工程普惠群众,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32项民生工程,全年为民、惠民投入达1.55亿元,参保救助项目足额兑现,农家书屋、社区医疗等工程年度目标全面完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免杂费标准再提升,投入2500万元实施“均衡发展、教育展翅”工程。荣获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优秀等次,在皖北各区中第一个通过省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优质教育示范典型——北师大附属学校落户我区。深入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新增就业岗位850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880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6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禹会,取得丰硕成果。花鼓灯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验收,“千班锣鼓百班灯”的场景即将在淮河两岸呈现。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送艺、送影500余场次,涌现群众性体育社团60多个,被评为“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建成3个计划生育城市幸福生活驿站,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提标扩面工程,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总投资400万元的钓鱼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幼保健所投入使用。食品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区消防灭火救援指挥中心投入使用。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实施“人民调解防护网”工程,大力推进“平安和谐禹会”建设,蝉联省“平安县区”荣誉称号。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妥善解决华皖纺织等信访问题50余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扎实开展。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现双拥模范单位6连冠。完成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荣获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区称号。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科技协作等工作不断推进,老龄、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五)爱岗敬业勤政廉洁,机关效能全面提升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9个社区全部设立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12类53项便民服务,使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便民服务。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动服务,先后为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50余件。实施“服务企业创建百佳”工程,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6100万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建立重点工作定期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9件,政协委员提案54件。坚持重大问题班子集体决策,出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创新力。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制定《禹会区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若干规定》,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严格公车管理,扎实开展党政干部违规建房、占房专项清理。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国内宏观环境的深度调整,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企稳回升,保障了民生环境的持续改善,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关心帮助和区政协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区企业的致力发展、诚信经营;得益于驻区单位的凝心聚力,自强不息;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解放军官兵、武警指战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驻区单位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禹会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欣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带动效应明显的大项目缺乏,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强。刚性支出逐年增长,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仍需加强,政府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距离人民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能力,加快发展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敢于担当、奋进前行,推进禹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实现禹会跨越发展的攻坚之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和希望同在的一年。一方面,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今年工作的大方向、大目标。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原经济区、加快皖北振兴步伐、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各项政策累加效应正集中释放,行政区划调整更是进一步优化禹会发展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另一方面,周边县区发展势头强劲,资源要素竞争日趋激烈。作为老工业区,加快速度、做大总量和转型升级、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叠加,外需不足、内需不旺与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双重挤压,财政收入增长压力与民生支出持续上升双重影响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增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对标赶超”的发展信念,进一步发扬“禹立潮头,会通四海”的禹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工作要求,围绕“产业提升、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三大任务,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带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四大战略,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突出招商引资,强化项目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文明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开创经济强区、魅力新区、活力城区建设新局面,揭开大美禹会新的发展篇章。
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13%和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进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出生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市下达的目标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推进发展转型,在工业支撑上取得新突破
围绕“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做强大工业”目标,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型产业提升,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新增规上企业10家。
强化支柱行业带动。继续保持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三大产业的支柱地位。支持中粮集团、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八一化工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推进总投资3.65亿元的中粮生化年产6万吨赖氨酸盐酸技改提升等6个项目建设,促进佳先化工纳米级水滑石项目、凯盛集团钛酸钡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广育德3D打印产业中心、超大“流水线”型壳体加工中心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通达油箱年产3万台CNG汽车燃气罐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
突出平台发展支撑。加快启动3平方公里马城工业园先行区建设,尽快启动马城新区恒天集团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建华管桩二期等项目开工。完成禹会工业集中区路网及水电气等附属设施建设,推进总投资8亿元的祥兴集团冠宜箱包二期建设,抓好总投资20亿元的庭瑞集团华东导视产业基地项目,促进丰原集团国际化项目入驻。抢抓上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推进上海松江产业园在我区落户,吸引产业转移企业进驻发展。瞄准未来城乡建筑发展趋势,谋划建立新型房屋建设产业园。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利用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安宇乳胶、高科能源等一批精、新、特的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打造禹会小微企业发展平台。扎实推进总投资9亿元,占地约380亩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力争2014年引进入园企业达20家,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税收1000万元,吸纳就业1500人。筹建禹会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为小微企业发展建立“根据地”。加快潜水泵厂、三橡胶厂的改制步伐。
(二)突出三产提标,在商贸物流上取得新突破
依托“文化创意、商贸集群、物流集散”,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
全力打造涂山文化生态活力区。依托涂山、黑虎山、天河、蚌埠闸等山水资源,借助禹王宫、禹墟、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等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引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北师大附属学校、奥体公园、创意产业园、旅游风情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打造西部教育文化旅游新高地,使之成为天河湖畔、淮河之滨的璀璨明珠。
全力提升商业支撑。结合旧城改造,强力推进主城区商业“金三角”模式建设。借助合百大禹会商业中心的带动,有效盘活张公山宾馆资产,提升改造张公山美食广场,助推张公山区域综合开发快速进行,打造张公山新商业生活圈。借助御湖·观澜世家、荣盛·西湖观邸和法国欧尚超市等商业综合体开发建设,依托张公山公园景区和锦江大酒店,打造集商业、高端住宅、品牌街等融为一体的钓鱼台商圈;编制滨河西片区商业规划,依托滨河20万人大社区建设打造淮河西路商业圈。大力推进滨河商业组团建设,使之成为商贸发达、资源聚集的魅力新区。
全力发展港口物流。抢抓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借助蚌埠新港淮河流域首个集装箱码头建设,依托蚌投科技产业园、智慧禹会等项目建设,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优化物流布局,基本建成临港物流园、华禹物流园,加快推进百大物流配送中心、汇能电商大厦等项目建设,支持天源、建华等物流企业发展,打造物流产业新亮点,使之成为交易配送、河海联运的产业基地。
(三)优化产业升级,在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要求,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粮食总产量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500元,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
抓基础促承载。抢抓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省、市级农业项目投入,推进独山河生态林业观光等7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孔津湖、荆山湖排涝设施更新改造、洪集水库加固除险和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探索农田水利管护社会化模式,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0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大洪山、黑虎山、独山生态利用,全年新增植树造林面积7000亩。加强与大院大所等战略合作,推出一批果树苗木种植、农业科技推广等结合实际的培训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关键技术,提高农田生产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抓规模促体量。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引进全国著名龙头产业企业,大力扶持种粮大户集约化发展,实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万亩。加快大洪山林场、涂山园艺场发展步伐,促进孔津湖泥鳅养殖基地等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与市场结合度较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家庭农场5-6个。
抓转型促升级。大力发展涂山石榴经济,提升品牌优势。加强与汇源果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改造、新增果园2000亩以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花卉苗木、果蔬采摘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森禾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帮助金海种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