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
首页 > 专题专栏 > 工作报告

禹会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禹会区人民政府 时间:2012-12-07 16:17 点击: 【字体: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2月6在禹会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王庆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主要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城区改造建设攻坚之年,也是我区实力形象显著提升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奋发进取,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好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7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23.5%。财政总收入12.57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收入5.68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亿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7288元,增长17%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工业强区稳步推进。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切实加强工业经济支持力度和运行监测、分析调度强度,完成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25%。新增恒辉包装、冠旗艺术玻璃等15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粮生化、通达汽车零部件、新黄山玻璃等25家亿元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4亿元,三大支柱产业贡献率达75%。高科能源、利胜化工等一批成长型中小型企业发展良好,实现产值101亿元,增长115%。鼓励支持科技创新,新增专利申请700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0亿元。重点企业的能耗指标均在可控标准范围之内,年均GDP能耗下降5%

三产发展后劲增强。围绕打造城市西部服务业新高地,全力推进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11.5%。白马休闲购物广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金街口商业步行街基本建成,禹会商业中心项目主体完工;禹通物流园一期投入使用,新港二期工程顺利开工,临港物流园启动建设。蚌埠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成功举办省第六届花博会,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

现代农业提标升级。加快农业产业转型,森禾花卉苗木基地、天河周边农林果蔬基地初显效应。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新增流转土地9200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完成天河西片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蚌埠花博园配套设施建设,更新改造灌溉站10座。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发放良种、农资等各类奖补1415万元,小麦政策性保险6万亩。

(二)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组织实施“3461”等重点建设项目52个,完成投资35亿元。中粮生化、八一化工、佳先化工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冠宜箱包、高科能源等重点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和平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实施。数控机械手、粮食产业园等一批入园项目推进顺利。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实施招大引强战略,紧盯央企、上市公司以及行业前列企业,突出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强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66家单位与招商企业深入对接,县级领导带队赴浙江、福建等地招商50余次,走访冠捷科技、福耀玻璃等知名企业,促成中国家居品牌商贸城、中国通号智慧城市总部基地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全年实际到位资金52亿元,增长37%,其中引进外资5212万美元,增长133%

载体建设不断拓展。机械装备产业园投入建设资金6150万元,兴华路等2条道路建成投入使用,水电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黄山、山香和东周等乡村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企业合作、金融担保、专利质押、发行信托产品等融资方式,实现融资10亿元,资金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不断深化产学研对接,加强与安徽大学、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成中晶硅、减速机等60个合作项目,转化科技成果40项。

(三)坚持建设管理并重,辖区面貌逐步改观

征迁安置强力推进。完善征迁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工作调度,形成上下联动、运转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完成滨河西片区2#12#地块,吴湾、纺南、日化厂等5个项目扫尾工作;快速启动酱品厂六栋楼、钓鱼台E区等7个征迁项目;全面完成城市南出口、西出口等一批市级重点征迁任务。同时妥善解决建设里、禹王世家、天鹅居等开发项目遗留问题。全区共完成征迁任务102万平方米,交付净地5600亩。安置房开工48.2万平方米,竣工24.1万平方米

城乡功能日益完善。大力开展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完成胜利西路、东海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改造建设。投入资金5000万元,对吴湾路北段等10条道路进行提升改造。新增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城市南部水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张公山风景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开展宗洼等示范村的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管理不断深化。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倾力塑造好人之城的新形象、新亮点。健全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城市管理曝光台,重点开展规范经营门点、取缔流动摊贩和夜市扰民排档等专项整治活动,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拆违控违,完善区乡村三级巡查防控机制,拆除违法建筑12.8万平方米不断深化环卫改革,将全区70余条小街小巷和老旧生活小区纳入环卫保障,投入500多万元,购置50台清扫保洁车辆,环卫保洁能力明显提升,2012年被授予安徽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四)优先保障民生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全年拨付资金1.56亿元,其中区级配套资金7159万元,27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累计发放低保金、廉租房补贴3037万元校安工程加固项目已完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5万人。新建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和22个社区书屋。全民养老取得新进展,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困难儿童入园资助全面落实。开工建设廉租房412套、公租房300套、经济适用房800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78户。

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入2300万元,实施升级达标、形象展示工程,七中、十中、朝一等辖区中小学形象明显改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素质教育,朝阳一小、张公山三小选送项目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个一等奖。注重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区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二级馆。扎实开展就业保障工作,新增就业岗位850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500人。全面完成32个行政村换届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撤销5个街道,成立9个新的社区,扎实推进秀水、金域等示范社区创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省级示范区创建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工作,建成2城市生活e,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挂牌。原张公山街道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示范社区荣誉称号。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就业先进集体。80万字的《禹会区志》正式出版发行。统计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省统计系统先进集体。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再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区”。严格实行领导干部接访制度,扎实开展突出信访问题“百日攻坚”活动,有效化解了一批涉法涉诉等复杂信访积案,实现十八大期间重点人员零进京。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打假、打击传销等工作,并获省政府表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扎实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形势保持良好状态。

(五)持续加强效能建设,政府形象不断提升

机关效能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发展帮扶活动,切实解决融资难、用工难、协调难等问题。投入2.98亿元支持森禾种业、中粮生化等企业发展。畅通政民互动渠道,全年共办理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电话、群众投诉460件,瑞城小区、如意家园等一批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善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服务窗口单位和机关部门效能监察,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点目标的考核力度,政府效能显著提升。

民主法治扎实推进。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91件。六五普法有序推进,法治禹会建设深入开展,再次被推荐为全省先进单位。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召开政府办公会议、常务会议、专题会议32次,研究解决问题128个,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深化政务公开,主动公开财政预决算、土地征收补偿等重点信息。

廉政建设切实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规范政府审批行为,形成勤政廉政良好氛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严格执行审计制度,节约政府投资资金。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查处违纪案件4件。

过去一年,我区人民武装、民族宗教、环境保护、妇女儿童、人防、消防、人事、档案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所有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辖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凝聚了各位代表、委员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禹会区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禹会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难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增亿元项目匮乏,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资金瓶颈制约压力增大,推进发展的步子还难以迈开。同时,面对发展,我们还缺乏创新的精神、有效的办法和攻坚的气魄,特别是面对挑战,我们干部中精神不振、畏难怕事、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付出更大的努力,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重点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处于寻求新的结构平衡之中,但宏观经济向好趋势明显,我们拥有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从宏观形势看,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明年中央经济工作仍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作为主基调,坚持宽财政、稳货币政策,这些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从政策机遇看,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原经济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战略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蚌埠作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支持,作为蚌埠加快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同享共有的机遇,必将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在产业、技术、人才和资金聚集上带来更大的优势。从蚌埠发展看,随着市委、市政府新一轮大建设,大手笔、大项目、大运作、高强度、高目标推动城市西联步伐,打造大禹文化产业园,必将给禹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牵引。从我区实际看,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实施,积蓄了新一轮发展的后劲。尤其是通过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我们在大拆迁、大建设中,广大干部工作能力得到锻炼,精神状态得到提升,发展意识得到增强。这些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强烈的发展愿望为我们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升级提速奋力争先为目标以推进产业升级城乡改造生态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要素载体建设着力抓好转型升级辖区生态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实现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建议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17.4%;三产增长12%

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3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均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

围绕以上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在推动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经济运行调控,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25%19%以上。围绕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做强大工业目标,全力支持中粮生化向百亿企业冲刺,推动八一化工、丰原集团等促量上质迈上新台阶,保持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三大产业的支柱地位。加快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以增量带动产业优化,盘活存量资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专而精、特而优的中小企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制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禹会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提升综合承载力。充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承载和辐射作用,加大新兴产业招商和服务力度,全力推进中国通号、精菱数控等项目建设。依托中粮生化、航天生物科技等骨干企业,力争在生物医药、环保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战略性新型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建成运营禹会商业中心,加快滨河西片区、张公湖周边、大庆区域等重要商业节点建设步伐,推进全国中小商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社区商业中心4个,打造蚌埠西部商业副中心。调整优化物流企业布局,加快推进工业物流、蚌埠新港集装箱码头、临港物流园等一批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粮棉、工业产品物流园等专业物流项目,加强与安达等驻蚌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依托科技服务外包基地,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二)着力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

聚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工作效率、扩大项目产出效益、发挥项目带动效果、提升服务项目效能。实施续建重点项目17个,安排新开工项目1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力争新增贷款25亿元;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区建投公司等政府性融资平台;帮助企业通过专利质押担保等多种方式,着力破解资金需求难题。建成投产冠宜箱包、安宇乳胶等项目,加快建设石油化工机械、八一扩能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粮赖氨酸技改、粮食产业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家居品牌商贸城、中粮蚌埠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实施市“3461”行动计划,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谋划,加速编制一批重大支撑项目,新增储备项目规模达到365亿元以上。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围绕工业集聚,加大机械装备产业园、大禹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招商力度;围绕旧城开发,加大日化厂、滨河西片区综合开发力度;围绕文化旅游,加大花鼓灯第一村、环天河开发向外推介力度,注重招大引强,好中选优。加强招商信息的收集、梳理和推介,广泛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上门招商、会展招商和网上招商,突出抓好资本活跃和产业转移核心区域的驻点招商。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全年实施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确保引进110亿元以上的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以上,其中引进外资6500万美元以上。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相互融合,实现产业和科技两促进、双提升。落实扶持企业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设立引导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要素互通互动,合作双赢。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项目实施。全年争取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三)着力在改善城区环境上取得新成效

加快城区改造步伐。围绕加快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及老旧生活小区整治,全面完成吴湾路棚户区改造等结转项目,稳妥启动张公山、柴油机厂等区域新项目改造,加快八一、天润周边区域等12个搬迁改造项目推进步伐,完成征迁10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5000亩。运用信托债券、企业合作等融资方式,化解征迁建设资金瓶颈。完成滨河西片区1#11#19#,老贯徐、仁和经济适用房等项目建设任务,实现安置房新开工4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蚌埠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二期工程,加快蚌埠闸水利风景区和黑虎山等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开展绿满珠城绿化大建设活动,通过拆迁建绿、见空补绿、垂直绿化等措施,实施一批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提升城区绿化总量和品位,新建西出口、兴光尚庭等4个街头游园,新增绿地4.7万平方米围绕“天龙新河建设工程,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打通长青北路等4条城市断头路,完成江淮路、大庆二路等贯通工程,加快友谊路北段道路改造步伐,维修张公山社区等10条小街小巷。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城管体系,大力推动网格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创建2个文明示范社区。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力提升公共文明指数。积极实施张公山美食广场提升工程,加大城乡违法设施、违章建筑控制和拆除力度,狠抓占道经营、乱堆乱放、户外广告、流动摊点整治,有效解决群众投诉热点问题。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建设垃圾转运中心,实现环卫工作机制市场化;扩大环卫保洁覆盖范围,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城区环卫保洁质量,实现服务内容标准化;推动保洁公司化运作,实现环卫管理常态化。

(四)着力在实施改善民生上实现新提升

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加快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3个,重点推进宗洼、石巷等4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建房管理机制,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400户,开工秦仁路等3条农村道路改造,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开展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全面提升乡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流转土地4500亩,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个,实现农民增收。

全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制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改革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断激发文化队伍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全力推进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和传承。整合石巷村乡村文化、禹墟遗址古文化、淮河闸风景区水文化等资源,加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花鼓灯第一村传习所、民俗馆建设,积极谋划图书馆、档案馆项目,全年举办各类广场文艺、书画摄影展等3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400场,新增公共健身器材3套,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