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政府!
首页 > 专题专栏 > 工作报告

禹会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禹会区人民政府 时间:2010-12-28 16:15 点击: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101228在禹会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区长  王庆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开拓奋进,2010年及“十一五”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载体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了区第十五届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5亿元,同比增长12.2%。综合财政收入6.69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地方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同比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4870元,同比增长10%

(一)全力推进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出台《禹会区支持企业发展若干奖励政策》,及时兑现各类财税优惠政策2443万元。扶持骨干企业,拨付支持企业发展资金2300万元。大力培育亿元产值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佳先化工企业股权在天津产权交易所成功上市,新增护聪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14户,产值增幅50%以上的企业14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个。回转支承及减速机制造、年产1万吨水性木器漆生产、海鑫印务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天润节能减排等25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丰原赖氨酸改建等23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完成金银制品厂、淮海针织厂、建材六厂等3户企业改制工作。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坚持高起点谋划现代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台《禹会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流转土地面积1000

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入禹王农业基地、金博花卉等项目,新建畜牧小区2个,创省、市级养殖示范小区各1个。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东周西葫芦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先进单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43.6万元,更新改造灌溉站4座。坚持不懈抓好植树造林,新增绿化造林500亩。八里沟西堤整治、荆山湖退堤等工程的征地工作顺利完成。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兑现良种、农资等各类补贴1496万元。小麦、水稻政策性保险参保率达100%

三产活力加速释放。合肥百大超市项目拆迁安置全面启动。长乐路商业中心开发建设改造规划已经完成。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资金580万元,补贴率99%。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生猪屠宰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禹通物流、粮油仓储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项目已开工建设。天河·半岛国际度假旅游、蚌埠天河源假日生态农业基地、石巷—蚌埠闸景区等一批重要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花鼓灯基地二期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7.1亿元,同比增长12%

(二)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以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活动为抓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先后接待科赛集团、昆庆集团、华孚集团等300余客商来我区考察项目400余批次,组织小分队外出招商90余批次,洽谈项目近60个,达成明确意向项目41个,其中签约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8个,协议总金额约70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亿元,同比增长60.9%;其中,利用外资1838万美元,同比增长17.4%

发展平台建设有序推进。筹集5000余万元用于禹会工业集中区建设,已入驻企业14家,总投资近4亿元,正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控制性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设计招标。乡村园区孵化作用日益显现,已建成黄山创业园、仁和建材园等6个村级园区,总投资3亿元,引进企业约40家,解决就业近3000人。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出台《禹会区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新增专利申请量420件。积极谋划科技项目,13个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项目,争取资金130万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评为2010年度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蚌埠通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中小型科技创新项目被科技部立项,争取上级财政资金440万元。全力推进产学研政合作,成立了“合肥工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禹会分中心”。

(三)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大建设全面实施。抢抓旧城改造机遇,全力推进15个旧住宅区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其中,酒精厂棚户区、手表厂旧住宅区等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滨河西片区(南区及2号地块)、钓鱼台棚户区、建设里等5个项目实施动迁。胜利路综合提升改造、城市西出口等市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全年实现拆迁约52万平方米。出台《禹会区农村控制新生违法建设暂行办法》,加强对近郊农村新生违法建设行为的控制。加大拆违力度,组织26次集中强拆行动,拆除违法建筑800余处,面积近23万平方米。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结合全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任务,新增绿地面积79万㎡,新创丰原集团等6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山香农民新村等8个区级园林式生活区。投入资金182万元,完成枣林、大孔等6.5公里村村通工程改造任务。完成友谊北路等4处出水口整治和新船塘截流改造。建设改造了长乐路等辖区主干道及小街小巷15条。

城市管理提标提级。扎实开展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民公共文明指数有效提升。健全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坚持“三查一曝光”和“三个一律”制度,推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健全考核体系,出台《禹会区城管委“红黄牌”奖惩暂行办法(试行)》。推进“三个一”示范工程,张公山美食广场建成并成功运营。加大重点区域、时段的监管力度,无证无照小饭店、车辆无序停放等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城区环境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倾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力实施28项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拨付资金5399万元;其中,区级配套837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52.1万元,资金发放率100%。发放农村五保供养经费87.23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放城乡医疗救助经费、廉租房保障金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金597.31万元。参加新农合农民15216户、48641人,参合率为99.12%。长青乡综合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11个农家书屋、23个村卫生室、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秦集镇垃圾中转站、秦集镇天河敬老院等项目全面完成。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新增就业岗位6286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275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394人;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36536万元;农民工培训531人。校舍安全工程稳步推进,完成19个项目共40721平方米的加固改造任务,新建十一中等3所教学楼。兑现教师绩效工资,提高教师待遇。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禹会区花鼓灯艺术教育基地和特色学校正式“揭牌”,花鼓灯艺术传承保护得到加强。禹会气象站正式挂牌。区公安分局和检察院业务技术楼建成投入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摸底、登记、光电录入工作圆满结束。同时,我区人民武装、民族宗教、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防震减灾、环境保护、妇女儿童、人防、消防、人事、审计、档案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形势和谐稳定。深入开展领导接待日活动,下放船民养老等一批重点信访案件得到有效解决。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招聘30名治安协管员,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深入开展“双百日维稳攻坚行动”,严厉打击传销,“平安和谐禹会”建设得到加强。依法妥善处置多起突发事件,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升。

(五)着力推进自身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继续深化“企业服务年”和派驻企业联络服务活动,建立政企联系对接制度,由区科局级干部对接重点企业,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实现融资3.6亿元。

行政效能稳步提高。结合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强化目标管理和政务督查工作,服务意识和效能建设有效增强。完善区政府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议工作规程,制定了区政府议定事项交办督办等制度,政府工作执行力得到提升。深入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年”活动,网上发布信息2000余条;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改版升级,电子政务平台即将开通,政府工作进一步规范透明。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理议案、建议、提案80件,满意率98.8%

政府管理得到加强。坚持实行政务公开,整合支付中心财务账户,强化财政预算执行监管、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等工作,有效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环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升。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完成行政执法证件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扎实开展学习实践《廉政准则》活动,强化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严查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取得实效。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的奠基之年。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按照做特一产、做强二产、做动三产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弘扬“禹立潮头、会通四海”的禹会精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上扬,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2005年到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1.6亿元增加到59.5亿元,年均增长22.4%。综合财政收入由1.27亿元增加到6.69亿元,同比年均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0.64亿元增加到2.8亿元,同比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由61.6亿元增加到141亿元,年均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8.2亿元增加到43.5亿元,年均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亿元增加到41亿元年均增长64.5%

过去的五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由2亿元、1.93亿元分别增加到103亿元、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18户增加到68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1.5亿元增加到16.8亿元。商业发展取得突破,以张公山区域为核心的城市商业副中心布局初具雏形,白马生活购物广场等专业市场不断壮大,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形式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5721户,私营企业422户,年均增长10%。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创建省级示范养殖小区4个,市级养殖示范小区6个,4家农业企业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建成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东周村成为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的五年。全区开发改造面积达2100余亩,拆迁面积120万平方米,完成辖区三四类道路和55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增绿地面积达91万平方米,创建煤田地质小区等24个区级花园式小区和丰原集团等10个市级花园式单位;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河北、老贯徐村等农民新村建设顺利启动;建成“村村通”工程84.38公里,维修改造旱厕19座、新建垃圾池39个、垃圾中转站9个、农民广场1个。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区环卫所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创新持续深入的五年。开展了新一轮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出台《禹会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财政财务管理办法,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先后组建了禹发公司和建投公司,设立了金融办,成立了2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担保公司,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9年被市政府评为金融生态良好区。企业改制不断深入,完成了金银制品厂等15家企业的改制工作,盘活企业存量资产2.1亿元,安置下岗职工2200人。累计实现招商到位资金61.42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7176万美元,神洲建材科技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同时,政府机构、行政、城市管理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85元增加到4870元,年均增长11%。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22亿元,其中区级配套0.28亿元,2009年被市政府评为“民生工程组织实施优秀奖”。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连续十年受到市级表彰。累计投入低保资金6793万元,保障覆盖27.45万户次,54.18万人次。发放廉租房保障金768.48万元,解决了1.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兑现各项惠农补贴3658万元。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学校,稳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成功创建市级特色学校5所。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连续七年获得全市目标考核综合表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禹墟保护性发掘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社区建设成效明显,先后被民政部、省委、省政府评为“全国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城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残疾人事业备受关注,区残联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法治平安禹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综治模范县区”、“平安县区”和全省“信访目标管理优秀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连续五年获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审计工作不断创新,获全省审计机关“审计创新年”活动先进集体。统计工作扎实有效,先后获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省级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五年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五年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阻碍加快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旧习惯、旧风尚,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创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促进各方有序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城乡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全区人民的监督,充分调动全区上下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齐心协力谋发展。必须坚持优化环境,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动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建设跃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领导机关和各有关单位指导帮助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在我区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社会发展看,老工业区历史负担较重,历史性、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产业结构看,我区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较慢、商业基础薄弱;从自身建设看,攻坚克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努力解决。

二、精心谋划,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十二五”大建设大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加速崛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相互促进的决胜时期,机遇前所未有。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资本、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及我省加快皖北地区和“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发展,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等政策,必将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城区经济提供强大支撑。同时,经过多年积累,我区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区位、交通、产业、科教和劳动力等组合优势进一步显现,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增强,为禹会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新标杆,明确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迈出跨越发展、全面发展的步伐。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升级提速、率先发展为方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完成工业升级、城区改造、新村开发三大任务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层级、辖区面貌、民生水平,实现全区经济和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区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工业化率超过75%;城镇集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化率超过70%;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300亿元;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完成剩余13户企业改组改制工作。